人生痛苦有八种,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求不得苦, 六爱别离苦, 七怨憎会苦, 八五蕴炽盛苦, 更有一苦,乃不闻佛法不知苦之苦, 曰苦苦。
一切苦之总因, 皆从生起。从无而有谓之生, 中间已经过许多颠倒苦因苦缘苦果, 果又转为因, 因复生果, 苦苦不已, 从无始来, 不知苦了千千万万, 那老病死诸苦, 早已在生时定局, 逃避不了。由生到死, 中间必经过老病, 那老病的因, 即是下面四种苦:
先是求不得苦, 有两种现状可以表现, 一是声, 二是行。声是买卖交易争论声, 小贩叫卖声, 小儿哭声, 以及人们吵闹诉苦声, 一切都因所求未遂, 想达到目的, 越得不到, 声浪越高。行则忙忙奔走, 驰逐往来。所求未得, 恐其不得; 既得矣, 又恐复失。
下面爱别离、怨憎会两种苦, 又接连而来。所谓欲望冲动,如火一般焚烧, 又安得不老病乎? 别离是表一切无常, 不可执实,本来假合, 何必认妄为真。不独人如是, 物亦如是, 不单是别离苦, 乃不曾别离时粘着就是苦, 以苦因苦缘苦果, 终不能免也。智者不等到别离时, 已先把苦因看破, 无他妙法, 只是认定一切空, 虚妄不实, 爱就无从生根, 苦就无所依据矣。那怨憎会, 正是个反面, 其苦正等, 一个如我意, 一个不如我意, 偏偏都是无常。
合那七苦交煎, 忧心如焚, 即是五蕴炽盛。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结不散, 勾连不解, 是名五蕴。色指六根合于六尘, 同一为色, 同一虚妄。受为感触到来, 我去接受。想是动念。行是分别心的流转。识是感觉分别后之认识。五蕴同时起,苦乐亦同时到, 不问其为善为恶, 为得为失, 其一阵阵欲焰熏灼,并不因此稍减, 都因色心缠缚而起。八苦亦无从分析, 总名之曰不安而已。
世间一切皆属对待, 为恶固苦, 为善而思报酬, 即有得失厚薄来去人我之分, 有一分不相当, 即有一分痛苦, 倘所报有一分超过所施, 我虽一时满意, 对方即感不安, 不安即有取偿于我之意, 我又随之恐怖。所以世法不究竟, 苦终不得免也。世上一切苦之起因, 皆由惑, 惑即迷惑, 由迷惑而造作者曰业, 由业而感苦果。世上一切恶, 皆由迷起, 由迷而造作恶业, 以为无因果,以为无人得知, 甚至强词好辩, 文过饰非, 假托自由, 都是大迷信者, 佛法因为你迷, 所以要你信, 信真实的, 不是信虚假的,层层分析, 种种证明, 把所以迷惑的原因明白了, 始证到苦之根本所在。
苦是无定义的, 譬如一间屋, 不过是中等设备, 富人见了,感觉极不安适, 贫人却以为极乐。辣酱美味, 合于川滇之人, 小儿或以为苦, 但小儿习之, 又可转以为乐。可见苦之根, 在心的习惯, 心被外境所诱, 自己冤枉造成这个苦。但心如何而成此习惯耶? 由分别比较而起, 而分别好坏、善恶、顺逆、是非, 都由自己无始以来见惑所假定, 不问对与不对, 且执以为是, 以执着之坚固, 愈不肯放松, 久久习为定例而不肯动摇, 此为惑之总因。再以不合法之习惯与他事比较, 视一切皆不如我意, 遂成为痛苦。又分别心有大小, 痛苦亦有深浅, 以执着力之紧松, 成痛苦之久暂, 譬如小儿人事少, 分别少, 执着遂少, 痛苦亦少, 但小儿忽受打骂, 得重大刺激, 即不忘记, 因其执着力分别力强也。
苦既无定义, 苦即可转而为乐, 苦之不能转者, 实是真苦。如何转法? 第一要知苦, 世人往往不信自己是个苦人, 所以肯修者, 皆已经艰苦备尝的人, 未来之苦, 世人往往不信, 譬如天晴时, 决不信有屋漏也, 非大智慧人, 不肯早下手准备, 是苦于不知苦耳。
佛告人以苦乐法, 第一告人一切无常, 惟无常故, 一切不可恃。第二告人以究竟法门, 以世法不究竟故, 终必归到苦上去,若使能了解一切无常, 则平日恃财者, 不因此而生贪恋, 教以布施, 欲其练习能舍, 无常之观念纯熟。平时先已空诸所有, 则临时骤来之苦, 庶有法抵抗。果应如何而可使其知苦断苦者, 惟有劝其发心, 发心者, 发明心之心也, 实地去信愿行, 不明白苦之根, 实在于心之不明, 所谓惑业苦, 根在惑上。而心之相貌, 实不可不知, 经云如实知自心, 佛说法四十九年, 只说此一句耳。
我人既要明心知苦, 自不得不参究心之相貌, 要自己去问自己的心, 要他经过苦, 且要他知道苦, 证到由苦到乐的趣味, 方才可以解除人家的苦。破苦之法, 第一知苦, 第二忍苦, 第三解苦, 第四习苦, 第五空苦。具体修行, 应于下文正修分内明之。偈曰:
拔苦应拔根, 拔根应知根。
知根在彻悟, 彻悟求明心。
明心在无得, 无得苦根尽。
凡人不入苦, 苦义安能得。
知苦即是转, 转苦苦若失。
苦乐本相对, 世乐即是苦。
苦乐两无染, 是名了生死。
如果你仍然觉得苦,那你也无须自责,因为你我都是凡人,有欲而皆苦,而不是佛,佛的经典就在于一个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