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为大项目采购设立短名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如何确立短名单却是极富争议性的话题。分析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美国西南贝尔、澳大利亚电信等先行一步的大型网络改造项目中,不难发现,运营商对参与竞争设备提供商的全业务能力越来越看重。而随着设备厂商近期的一系列收购、合并动作,这一信号也越加明显——要想在涉及网络融合的大项目中分得一杯羹,必须在通信技术的各个领域都能做到“手到擒来”,以往通过OEM提供全线产品的方式已经被更直接和有效的“收购”所代替。
融合中的生态链
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新业务不断涌现。这时用户迫切需要“一站式购齐”的服务,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方向发展。而对于综合信息服务商,同时负担多个业务网络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成为运营商相辅相成的两大重点工作。
但是,仍然处在分业经营状态的国内运营商如何实现融合?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市场和业务战略总监侯联昌认为:相对容易实现的网络融合已经首当其冲地成为第一块“试验田”。目前,传统PSTN网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的相互竞争与渗透已经非常明显,虽然二者并非简单的替换关系,但是网络层的综合规划显然变得更加重要。另外,随着固网与移动网络、电信网与广电网的融合,通信领域的生态链正在被迅速拉长,而这种融合的更直接后果是对设备提供商的新一轮筛选。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IP将成为统一的承载网,在这个网络里可以实现语音和数据传输,可以实现有线和无线传输,可以实现电信与电视的共享,可以达成电信网和IT网的融合。然而,IDC电信研究部研究主管经理鹿强认为:“电信运营商还不可能一下完全过渡到IP网络,目前仍在应用的很多PSTN设备也不可能很快退网。考虑到成本因素,以及新业务的快速部署能力,运营商必须尽可能地寻找‘能力更加全面’的设备供应商。”
考验“柔和能力”
设备厂商新一轮“筛选”的标准是什么?侯联昌用了一个奇怪的词语——柔和能力,即语音、IP、NGN、3G、宽带接入等众多通信技术熟练应用和调配的能力。“四个字说来简单,却需要设备供应商在多个不同的技术领域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较广泛的成功案例,才可以真正具备‘柔和能力’。”侯联昌说。
传统PSTN网模式和观念只能限定和维护设备商与运营商之间设备供求的单向关系。下一代网的技术特征和市场竞争机制要求设备商与运营商建立更为紧密的、双向的、稳健的、崭新的战略合作伙伴。
今天,运营商在招标时更希望得到的是一个经验丰富。并且可以一起成长、共担风险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涉及3G、NGN等大项目时,厂商的整体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全线产品实施经验成为考量的关键。仅在IP或语音某一方面,或某项技术上拥有特长和经验,已经不足以吊起运营商的胃口,更难以获得运营商长期合作伙伴的地位。
一招鲜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的通信领域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这种趋势对于一些专攻某一领域的小厂商来说非常不利。”鹿强说,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厂商的设备被退网的情况。鹿强认为:“这是运营商出于长远战略的考虑,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小厂商的生存基础是必须把技术做深、做精,做到一枝独秀。”
通信巨头各有所需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厂商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补齐产品线,迅速扩大成为一条定律。因此,我们近期看到了多如牛毛的并购案,特别是很多在IP方面拥有一定资本与实力的企业更成为老牌通信设备厂商并购的焦点。年初,在“阿朗”合并之前,朗讯就收购了一家美国主流IP路由器厂商——瑞通(Riverstone),而另一家老牌路由器厂商网捷网络(Foundry)近来也经历了多次收购谈判,只待合适的价位出现。此外,像思科、Juniper等较有实力的IP厂商也早就开始了与传统通信设备商的合作,诸如思科与ZTE、Juniper与Siemens此类的合作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那么在目前的众多通信巨头中,谁更有可能完成“产品补齐”,成为未来的通信寡头?分析各厂商产品线,不难发现目前在传输网、承载网、核心层、接入层,以及移动网各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能够真正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厂商并不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专家向记者表示:现阶段产品线比较齐全,并且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厂商只有Huawei和合并后的阿尔卡特朗讯,而其他通信厂商的弱点多集中在IP、接入和光网络上。该专家称:“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多的通信厂商会通过合并或收购的方式,使现在的弱点变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