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乐言/北京】
中关村造就了一大批看似成功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通病大都是缺乏牢固的根基
进入2000年后,数码产品逐渐步入主流消费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借此发家的IT零售企业,单单在北京的中关村,几年前,新成长起来的年销售额几亿到十几亿的零售商、分销商就有几十家。在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要属恒昌IT了。
短短几年间,恒昌从最初NEC笔记本的分销商,现已发展成为集IT产品分销、零售、售后服务、软件开发业务和房地产等业务为一体,全国拥有零售店面近50家,年销售额12亿的企业,以至于在中关村的零售圈子中,很多企业都尊称恒昌为“老大哥”。但就是这个许多人心中的老大哥,现在似乎遭遇了严重的“内伤”。
帝国的瓦解从内部开始
春节刚过,记者的一位老朋友突然从恒昌闪电离职,问其缘由,对方在叹息中所吐露的一切令人吃惊。事实上,从表面上看,恒昌在全国的几十家店面经营状况正常,但事实上,该公司目前已经走到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一方面,整个企业目前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亏损;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人心浮躁,部分员工已经离职,还有很大一部分也正在寻找下一个“落脚点”。
那么,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企业为何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呢?记者综合多方面的分析,大概总结出了几个原因。
首先,失去NEC笔记本这个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早在1997年,恒昌就与NEC笔记本正式开始了后者全国总代理的合作协议。10年来,NEC笔记本的分销业务一直是恒昌的明星业务,后者曾一度帮助NEC笔记本坐上了国内笔记本销量第五的位置。尽管近年来,NEC笔记本在中国的状况每况愈下,但其一直为恒昌贡献了大部分的利润和销售额。可是,随着年初NEC逐步退出中国笔记本市场,恒昌可谓是元气大伤。
其实,恒昌早在前两年便有了预感,并果断签约海尔,成为后者在北京地区的总代理,并负责海尔在零售行业的品牌宣传。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在去年相继与长城笔记本和LG笔记本达成了总代理协议。但是,基于这几个品牌的影响力,并且都是新近签约,市场开拓尚需时日,因此,他们很难弥补失去NEC给恒昌带来的损失。在目前的IT零售行业中,分销行业也同样如此,企业的生存与壮大必须有一个、甚至是两个主品牌作为支撑,在中关村,就像神州天海之于华硕、鸿日东方之于Acer、富诚佳信之于Samsung 、包括以前的恒昌之于NEC,如果失去了支撑,企业等于命悬一线,随时都有可能“突然死亡”。
第二点,也是导致今天恒昌如此境遇的主要原因就是该公司内耗严重。去年年底,恒昌电子(专门负责分销业务)总经理崔玉龙和恒昌开拓(专门负责零售业务)总经理孔令潮突然离职,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而据了解,这两位重要管理层的离职与恒昌的创始人谢澎和谢涛兄弟俩长期的矛盾密不可分。以至于到最后,哥哥谢澎甚至让出了管理权给弟弟,而弟弟在管理能力上的缺乏最终导致了崔、孔二人的离职。
事实上,崔玉龙具有长期操盘笔记本分销业务的经验,而孔令潮为人稳重、擅长企业管理,并且也运作过笔记本产品,此二人相对于中关村大多数靠“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江湖”人士,更有点科班出身的味道,而这也正是中关村很多企业急缺的职业经理人式的良才。
除了谢氏兄弟之间的矛盾,恒昌开拓在全国的各家分公司也是各自为政,难成一盘棋,分公司的负责人谋私利的情况严重。据了解,目前恒昌开拓只有北京分公司基本上能够保证赢利,而其他分公司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宏伟计划能否成真
面对现在的情况,记者不禁回想06年恒昌已经实行和计划实行的诸多宏伟计划。其实,作为北京市诚信企业,恒昌在06年确实做了不小的变革,这其中包括对销售人员考核制度的改革,北京市第一家被授权许可能够提供信贷消费业务的IT零售企业,率先在中关村尝试明码标价,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恒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在此之后,恒昌提出了更加宏伟的计划,那就是要在今后几年间将恒昌的零售店面打造为四种不同形式实体店面,除了在电脑城中的店面,还有超过5000平米的大型购物广场、繁华地区的综合商店和社区店,但现在,这些似乎将要在残酷的现实中化为泡影。
众所周知,再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中国目前很多企业,不只包括IT业中的企业,在创业伊始便缺乏牢固的根基,家族式的管理更让内部的矛盾凸现。从恒昌的发展来看,该企业似乎始终没有将根基打牢,希望这个例子能够让整个IT行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们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