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网络而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近日,一篇《网络追逐流氓老外行动》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发这篇文章的据说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位老专家,因为看到一个私人博客上对中国女性的侮辱,发动大家一定要找出这个流氓老外。网友们看后,开始是群情激愤,继而群起攻之,最后是网络通缉。
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近两年并不少见。今年上半年,一组有关虐杀小猫的视频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网民对其中虐杀小猫的女子咬牙切齿,发出“网络通缉令”,要求公开她及视频制作发布人的真实资料。最后这名女子和视频制作人都受到了所在单位的处分,并公开向网民检讨认错。
在上两段事例中,都是被“通缉”人在法律无法触及的情况下,公然践踏道德和良知而引起的。这在现实社会中也时有发生,属于公众舆论捍卫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而网络则不同,虽然在前两个事例中,“网络通缉令”取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正面的但在“通缉”的过程中,很多网民都因情绪激动,言辞过激,甚至对被“通缉”者进行人身攻击、谩骂和诬蔑,这不仅对被“通缉”者是一种伤害,对建设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也十分不利。
由于中国网络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网络通缉令”不能避免有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网络恶意诽谤他人。湖南的一位普通网友在一个知名网站上被网民误当作被“通缉”者,手机和家庭地址及个人隐私都被公布在网上,他每天被大量的骚扰电话和邻居的指手画脚困扰。但因找不到“网络通缉令”的发布人,他将这家网站告上了法庭。“网络通缉令”对于事实的核实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大多数是发布人说了,网友就信了。这样一来,很多网友以为自己是在维护正义,但实际上却是被人利用。
道德需要维护,正义需要伸张,这是值得提倡的,但在维护和伸张的过程中,应多些思索,避免人云亦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甚至侵权违法。在这里我们呼吁广大网民在对待“网络通缉令”时,千万慎重,网络言行也要承担现实责任。(作者: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