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名人忙、没有时间上网的说法,陈彤决定邀请和自己关系好的余华来做了个试验,因为余华是新浪众多文学青年的偶像。不会用博客的余华就这样上了新浪。结果出乎预料,余华非常喜欢博客这样的与读者之间直接的交流方式,他关了手机拔了电话线,改用博客跟外界交流了。
余华一口气在博客上发了三篇《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大仲马的两部巨著》、西·伦茨的《德语课》。把N年前压箱底的得意作品都拿出来了。他这才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热心网友讨论、留言。于是,他回复了所有网友的留言。还特意开辟一个栏目:互动,从网友们的讨论中选出几个代表性问题拎出来单独作答。
余华这样表达自己对博客的厚爱:“刚开始我并不懂怎么操作博客,后来新浪的编辑给我打电话,说博客不光是要写的,还要互动。所以我就开始在博客里和读者交流、互动。后来留言和评论太多了,现在已经有好几百条了,也互动不过来了,所以我现在只有选择地回复一些。在博客上,我开始学会和陌生人交往。大家互相尊重,我以前去过几个BBS,里面充斥了谩骂别人吹嘘自己之风,我不喜欢,我喜欢博客这样的地方,单纯和睦。”
媒体的介入和作家身份也影响了余华博客的面貌,和叶永烈、余秋雨、刘震云、陆天明、周国平的博客一样,余华博客多是发表文章和宣传自己新书的场所,内容过于严肃呆板,不像其他人的博客,可以看到作家的日常生活,了解私人生活的悲苦喜乐。
老作家叶永烈虽过花甲之年,但也喜欢“玩”电脑的他,“玩”过QQ、泡泡,当博客热席卷网络的时候,他也加入到新浪博客里来。
他尽情赞美博客的出现,博客是大众化的网络世界。不论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还是皓首银发的长者,你只需在博客网上注册,就能获得一块属于你的网络天地。只要你喜欢写作,你就可以在博客上找到一个自由发表的园地。据统计,博客的作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普通的写作爱好者,而非专业作家。
刘震云在《第一次想说的话》里说:“我不懂博客。新浪的朋友给我讲了许多博客的好处,我还是没懂。但大体明白是一个可以和许多朋友直接交流的专门的地方。因为互相不见面,这里可以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好话,说坏话……”
虽然在新浪上安了家,可陈染对博客仍然感到不适应,过去她发表作品的地方是报纸、杂志、出版社。“我其实不了解什么是博客。可是我想到用博客要直接面对陌生人就很不舒服————我对跟别人这么接触感到紧张。我觉得一个作家还是应该用作品说话。”
和传统作家不一样,年轻的作家韩寒的博客要丰富得多,除了他作为赛车手参加汽车比赛的照片和消息外,他还贴自己新写的作品。
被称为“残酷青春”代表作家的80后作家春树谈自己在新浪开的博客,“我喜欢那种特别地下的平台,类似你上网写博客,或者通过小范围,或者是身体力行,每天在任何地方,比方说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去咖啡店的时候,你活出自我,起码会让周围几个人看见,这就够了。”
在春树看来,在电视那样媒体上不可能完全看到真正的自己,大家没有时间,也没有那样的深度。博客则要真实得多,可以看到作家的小说和私人生活。“我在新浪的博客特别生活化,什么都放,就像放照片,都是没有公布的,不管多傻、姿势多么土,都放,就是为了大家喜欢。”
前些天,贾平凹刚刚通过新浪网发表紧急声明,就有人使用他的名义在新浪开设博客发表文章并与网友交流一事,而且他发现很多作品不是自己写的,还有人批评他抄袭别人作品。在他要求下,新浪网郑重向网友澄清事实,是有人假冒贾平凹名义开贾平凹的个人博客。
贾平凹说目前他还没有学会上网,也没有开过博客,至于以后是否开设博客,视情况而定。希望网友能继续支持他和他的作品。
一位叫章浩的网络评论家认为,有社会影响的作家、文化人等迅速借助门户网站的巨大影响力,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再次证明了博客崛起的惊人速度,他们客观上却对博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夜间,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后街男生、天仙妹妹家喻户晓,红透整个网络;于是,功利就来了。博客成了展示自己的最好舞台,也成了攫取个人最大利益的工具。流氓燕的博客上就有醒目的账号和联系方式。正是这种利益的驱使,当年张朝阳在Sohu.com创造的奇迹,现在由方兴东在博客网上继续。
“真正的博客人是分享主义者,他们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博客上打上‘此博客日志属于个人原创,媒体使用请征得作者同意的’字样;相反,他们创造若干便利条件,设置若干链接地址,他们敞开心胸:请大胆转载,请任意引用。真正的博客人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与功利主义水火不容。”章浩提醒大家,现在的博客是不是过于商业化了?
但更多的人持乐观和欢迎态度。“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余秋雨、刘震云、余华了,这是件天大的好事。”最高兴的是那些读者了,他们发现自己可以直接与自己喜欢的作家对话,进行互动交流,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