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手机“单向收费”,不仅需要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还需要在产业政策层面上给予正确引导。
1月26日《南方日报》、1月30日《深圳特区报》的消息表明,近段时间以来,广州、深圳两地的移动运营商们先后推出了手机“单向收费”业务。延续了多年的手机“双向收费”将寿终正寝。
值得关注的是,两地此项业务推出,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穿着“优惠套餐”的促销外衣,打擦边球。而是受到了当地通信管理部门的认可。
此次“单向收费”业务的推出,很可能会带动全国其他省市的效仿,最终在全国掀起一股手机“单向收费”业务的推广热潮。最重要的是,此举的推出,有可能进一步拉动长途话费、漫游费等项目的资费下调,将政府职能部门提出的“进一步推动电信资费改革”落到实处。
尽管广深两地的单向收费正式推出,受到了当地政府职能监管部门的认可。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手机“单向收费”还没有合法的地位。以此为契机直接推动电信资费的调整,还存在不少阻力。
作为中国通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还没有出台文件为“单向收费”正名。尽管之前相关领导已经对媒体公开表示,欢迎企业实施“单向收费”。但是参照现有法规,单向收费仍是国家电信资费政策的一条“警戒线”,并未解禁。因此,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手机“单向收费”,不仅需要各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还需要在产业政策层面上给予正确引导。
同时,一些区域推出的手机“单向收费”业务,还没有解决网间的费用结算问题。正如一些专家所担心的,一旦涉及单向收费,由于运营商间运营成本相等,因此“主叫方”和“被叫方”费用如何分摊、如何结算显然还没有达成共识,也缺乏一个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成本结算模式。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那么手机单向手费就会流于形势、缺乏实际功效,最终还将对今后的电信资费深度改革造成一定的阻碍。
还应该看到,由于许多地区早在一年前就通过“套餐优惠”等促销政策,实现了手机的准单向收费。因此,此次广深两地在该项业务的正式推出后,并没有引起用户的太多关注和惊喜。相反,占据手机话费份额50%以上的长途费、漫游费,资费标准仍然较高,而被期待降价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近一年来,尽管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和鼓励电信资费的改革,但是从鼓励实施到真正执行却要走很长的路。一方面,一些电信运营商,多年来习惯了在半计划半市场化的环境中,享受资源垄断带来的稳定利润收益。不愿意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公司化、市场化的改革。
另一方面,国家相关监管职能部门在政策的制定和市场化的改造过程中,还缺乏前瞻性眼光和强有力调控手段。一些老政策在为少数不思进取企业充当“保护伞”时,也成为限制众多锐意进取,实施市场化改造企业的“瓶颈”。
对于众多电信运营商而言,大可不必担心“由于电信资费下调而造成企业经营利润下滑”的现象出现,应该相信市场化中价格杠杆的润滑油作用。价格下调后反而带动和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这一点已在广深两地资费下调中得到验证。
沈闻涧(浙江大学科技中心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