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大家常听到的焦点无非是台海和南海,毕竟这两个地方火药味浓,动不动就上新闻。
但最近几年,美国一些智库抛出了个新观点,说真正的决战之地不是台海也不是南海,而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马六甲海峡。
他们认为,这个狭窄的水道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只要掐住这里,就能让中国喘不过气来。这话听着挺耸动,但仔细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马六甲海峡:中国经济的“咽喉”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全长大概900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37公里宽,地理位置卡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之间。别看它窄,这地方可是全球最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据统计,2016年每天通过这里的原油就有1600万桶,液化天然气320万桶,运输量仅次于霍尔木兹海峡。每年有超过8万艘船从这儿过,运的货五花八门,从中东的石油到欧洲的集装箱,啥都有。
对中国来说,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超过70%的石油进口得靠这条路线,天然气和原材料也好不到哪儿去。
简单算一笔账,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生产和出口都靠能源支撑,尤其是沿海那些大城市,上海、广州、深圳,哪个不是嗷嗷待哺等着油气?
如果这条海峡被堵住,工厂停工、港口瘫痪那是分分钟的事儿。所以有人把这叫“马六甲困境”,意思是这条命脉太脆弱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中国经济就得哆嗦。
美国智库,特别是兰德公司,早就盯上了这一点。他们觉得,比起在台海或南海跟中国硬碰硬,直接掐住马六甲海峡更省力效果更好。
台海那边,中国海军这些年发展挺快,2016年“辽宁号”航母服役,后面又来了“山东号”和“福建号”,加上导弹和岸防系统,美国想插手没那么容易。
南海呢,虽然菲律宾、越南老跳出来闹,但说实话,他们实力有限,更多是靠美国撑腰,自己硬拼压根不是对手。所以兰德公司的逻辑是,与其在这些地方费劲,不如直接奔着马六甲去,一招制敌。
为啥是马六甲,而不是台海或南海?
先看台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老大难问题,牵扯历史、民族感情还有军事对抗。中国这边态度很硬,统一是底线,美国虽然卖武器、搞军演,但真要动手,风险太大。
有文章提到,中国海军在东海和南海的防御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航母和潜艇的加入,让美国干预的窗口缩水了。打个比方,台海就像个铁桶,中国已经把自家门口守得死死的,美国想破门而入,成本高得吓人。
再看南海,这地方争议多,水域广,但说白了就是一堆小国跟中国掰腕子。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都想分一杯羹,美国在背后递刀子,提供军舰和技术支持。
可问题在于,这些国家自己底气不足,经济和军事实力跟中国差太远。南海上那些岛礁,占了也没啥大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美国在这儿搞点军演、巡航,顶多是恶心一下中国,真要打持久战,性价比不高。
马六甲海峡就不一样了。它不光是中国的命脉,也是全球贸易的要道,谁控制这儿谁就捏住了主动权。美国要是能在这儿卡位,不用跟中国正面开干,光封锁海峡就能让中国经济吃不消。
兰德公司算过一笔账,中国70%的石油进口断了,沿海工业区几天之内就得停摆,国际贸易也得跟着遭殃。更妙的是,美国在这儿动手,地理优势明显。
新加坡是美国的老伙计,军事基地早就有了,舰艇和侦察机随时能出动。马来西亚虽然态度暧昧,但经济上靠美国也不少,必要时拉一把不难。
所以,美国智库的思路很清楚:台海和南海是战术战场,马六甲才是战略杀手锏。掐住这儿,不用大动干戈,就能让中国自己乱了阵脚。
美国的布局:从军事到外交
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关注不是一天两天了。军事上,他们早就有了部署。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是关键一环,美国定期派航母和驱逐舰在这儿停靠,名义上是“维护航行自由”,其实谁都明白,这是盯着马六甲来的。
2019年,美国还跟新加坡续签了军事合作协议,基地使用权又延长了15年。除了新加坡,美国还在澳大利亚和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有军事存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马六甲海峡围得严严实实。
外交上,美国也没闲着。马来西亚和印尼是海峡沿岸国家,拉拢这两家是重头戏。马来西亚这边,美国通过贸易和投资下功夫,比如2018年承诺帮马来西亚升级港口设施,换取更多军事合作。
印尼稍微复杂点,这个国家历来不站队,但美国还是通过反恐合作和海上安全项目慢慢渗透。2017年,美国和印尼搞了个联合军演,地点就选在苏门答腊岛附近,离马六甲海峡一步之遥,意思再明显不过。
不过,美国的计划也不是一帆风顺。新加坡虽然是盟友,但它更在乎自己的生意,不想彻底跟中国翻脸。新加坡总理曾公开说,希望保持中立,靠开放贸易吃饭,不想卷入军事对抗。
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态度也差不多,这俩国家都跟中国有大买卖,港口、铁路、5G项目全是中国的钱,谁也不想当棋子。美国想在这儿搞封锁,单靠自己喊口号还不够,得看周边国家愿不愿意配合。
中国的应对:不坐以待毙
中国当然不会傻等着美国下手。这些年,他们在马六甲问题上没少下功夫,最核心的招数就是“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提出这个计划时,很多人觉得是面子工程,但现在看,实打实是为了破“马六甲困境”。
具体怎么干?两条腿走路:一是找新路子,二是护老路子。
先说新路子。中国在东南亚、西亚砸了不少钱建港口和管道,想绕开马六甲海峡。比如中缅油气管道,从缅甸的皎漂港直通云南,2017年正式投产,每年能运1200万吨原油和130亿立方米天然气。虽然量不算大,但至少是个备胎。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也差不多,这地方离中东近,能接石油再走陆路到中国新疆。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都是类似玩法,合起来叫“珍珠链”,既能保贸易,还能给海军撑腰。
东南亚这边,柬埔寨的德崇富南运河是新亮点。这条运河连通湄公河和泰国湾,2019年动工,计划2025年完工。
一旦通了,中国船可以从内陆水系直接出海,完全不用走马六甲。2020年,15公里的试验段20天就搞定,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泰国也琢磨过跨临港运河,想连通泰国湾和安达曼海,缩短1200公里航程。可惜这项目成本高、争议大。
后来泰国政府说先放一边,改推陆桥计划——在南部建两个港口,用90公里铁路连起来,货从这边卸那边装,2030年能用上。中国对这个挺感兴趣,已经有公司盯着招标了。
再说护老路子。中国海军这些年没少往印度洋跑,护航编队常年在亚丁湾晃悠,顺便熟悉马六甲周边的水域。
2015年,中国在吉布提建了个保障基地,离马六甲不算远,能修船、补给,等于在人家后院安了个钉子。商船这边,中远海运的船队也在扩张,全球港口布局越来越密,尽量不让美国抓到把柄。
博弈的现状:谁占上风?
到2023年,这场博弈已经有了点眉目。中国的新路线初见成效,中缅管道、瓜达尔港、德崇富南运河都在跑,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确实降了点。
能源运输多样化后,美国封锁的威胁没那么吓人了。兰德公司最近的报告也承认,中国用基建硬生生给自己开了条后路,美国的战略窗口缩水不少。
但美国也没完全输。马六甲海峡还是全球贸易大动脉,中国就算有备胎,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这儿。美国在新加坡的军事存在还是个硬钉子,随时能捣乱。加上印度这几年也在印度洋刷存在感,跟美国眉来眼去,马六甲周边还是有点悬。
说白了,这事儿没个明确的胜负。中国靠钱和工程抢时间,美国靠盟友和军舰守阵地。谁能笑到最后,得看接下来几年谁的牌出得好。
出处:头条号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