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雨亭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高成长中小企业通常会被称为是“瞪羚企业”,它们代表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在中关村,活跃着一大批高速发展中的“瞪羚企业”。
《财经时报》把焦点对准中关村里的那些中小成长型企业,它们是组成中关村这个庞大系统的重要成员。
中关村的可爱之处,并非完全来自那些拥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力量的大型科技企业,相反是那些小巧玲珑,充满创意与想象空间的中小型企业,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关村能成为一个“创业者乐园”。
进入多雨的8月,A股市场跌宕起伏,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同样可圈可点,包括北陆药业、紫光华宇软件、久其软件三家公司进入到了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中关村中小企业融资的绿色通道顿开。在舆论间沉寂多时的中关村再受瞩目。
中关村情结方兴东用了大概不到8分钟就解决掉了他的中午饭,然后便迅捷地闪在办公桌的电脑前。
他仍然保持着创业者的勤奋,这其实也是一大批中关村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作为博客中国的CEO,这位中关村著名的评论家承认自己拥有浓厚的“中关村情结”。2002年,他发表了《正在消失的中关村》,2004年他又写出了一本《中关村失落》。虽然,这本书并未像他想象中那样成为书店的畅销书,却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中关村管委会官员的神经,几乎人手一本,而关于中关村生死存亡,也一时间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
“说中关村死了完全是荒谬的结论,中关村有14000多家企业,随便选出几百家都够你瞧的。”这是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戴卫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给予的正面回应。
“至今为止,11家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公司,已经占据了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总量22家的半壁江山,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纳斯达克板块已经形成;2800家由7000多海归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也占据了全国海归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关村作为海外精英聚集的人才高地也已经形成。”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在自己写的《魅力中关村》里描述了另外一个事实。
“2005年,中关村的销售额为4800多个亿,这还没把联想集团,首信Nokia,神州数码这三家上百亿的企业计算在内。”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说的。在他看来,这些呈现出来的成绩恰巧证明了中关村的强劲活力,中关村仍是“创业者的乐土。”
创新的国家命题近段时间,各大平面、电子、网络媒介都在以“自主创新”为题材,把镜头对准了中关村。很显然,在大的国家形势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关村仍然会是中国“创新”的主要讲述者。
实际上,自1999年后,关于“创新”一直都是中关村的工作重心,任冉齐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到中关村管委会上任没多久,科技部长徐冠华便把他,以及清华大学、海淀区管理委员会、中科院等几个负责人找了去“希望你们研究研究中关村,给国家提个建议”。
任冉齐说:“我当时对这句话的认识,还没那么深刻,只是后来才慢慢地回过味儿来。”其实,当时中央已经意识到中国即将面临的难题,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已“难以为继”,如果要进行产业升级,便必须要走创新之路。
数字中关村2005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共有2608家技术卖方机构,输出技术15678项;成交额25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7.03%,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比重为52.67%,其中,海淀园和丰台园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整个园区的九成。
交易重点集中在电子、信息、能源、交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8334项;成交额89.09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2.09%,为园区的34.55%。先进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1727项,成交额39.29亿元,增长1倍多,占15.24%。现代交通技术636项;成交额38.40亿元,增长2倍多,占14.89%。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945项;成交额33.31亿元,增长2倍多,占12.92%。
在这些技术输出交易里,流向外省市技术为7860项;出口技术总共为347项;和技术交易同步增长的还有技术服务,2005年中关村的技术服务合同为10371项;成交额181.80亿元,比上年增长79.92%,占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70.50%,也都是集中在电子与信息、能源、交通、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
业绩不断攀升,但还是不能阻止相关媒体对中关村生态“恶化”的忧虑和指责,其中,最大的忧虑便是它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活力丧失。他们认为,一个创业者的科技园区,其核心的驱动力在于技术创新。
“中关村在研发层面上的投入非常低,致使无法在高层次上有超前研究能力。”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也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他介绍道:中关村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只占销售额的5%,而美国一个12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其研发投入则为12%~20%,这之间的差异不言而喻。
风险投资的乐园衡量一个科技园创新能力的标准,一是风险投资的额度以及上市公司的数量,二是技术创新并获得专利的多少。风险投资的额度直接影响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的多少又直接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兴趣,所以,创新能力与资本都是决定一个科技园区生死存亡的关键。
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说:“在15000家中关村里,70多家几十亿到百亿之间的上市公司,500多家在1亿至10亿之间的中型企业,占中关村企业总数的5%,300多家5000万至1亿之间中小型企业,剩余则全是不到500万的创业型企业。”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关村大部分都是拿着厚厚商业计划书创业者,没有谁比他们更强烈渴望获取资本了。
中关村与美国的硅谷、波士顿,德国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一样具有高科技产业群的显著特质,这为中关村的创业者们吸引风险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在前一个时期,因为没有大的资本故事在中关村发生,所以产生了“资本不再青睐中关村”的言论。
中关村里有一批掌握着国际最尖端技术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
如何保持创业者的激情?让他们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下进行技术创新,这或许是摆在中关村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所提到的“金融参数的合理化”。
中关村风险资本有五种来源构成,即政府财政资金、机构投资者资金、企业集团产业发展资金、个人投资资金以及外国风险资本。但因各种原因,使得投资效果并不尽入人意,剩下的只有如IDG、高盛、SoftBank这样的外国风险资本,它们不仅为中关村带来急需的资本,更培养了一群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才、先进的基金管理方法及丰富的基金管理经验。
链接一 中关村的投融资模式
中关村投融资模式主要是通过规划指导、投资引导和政府增信等方式和手段,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投融资的引导放大机制,搭建各种投融资平台和工作体系。
为了活跃园区的创业投资活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于2001年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对经认定的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园区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跟进投资资金支持,且不参与投资决策和股权管理。
2005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创业引导资金规模分5年逐步扩大到5亿元,进一步拓宽资金使用方式。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暂行办法》,按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
为了积极引导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还设立了园区企业改制上市资助资金,实施中关村海外融资行动计划。
链接二 代办股份转让
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俗称“三板市场”,它是依据2001年6月1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而设立的一个准柜台交易市场。
目前,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为原STAQ系统和NET系统挂牌公司、终止上市公司、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司3类。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共有挂牌公司42家,挂牌股票46只,投资者开户数37万户,自设立以来累计成交18.8亿股,累计成交金额52.6亿元。
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目前挂牌交易的共有5家中关村企业。分别是世纪瑞尔(430001)、中科软(430002)、北京时代(430003)、绿创环保(430004)、原子高科(430005)。到8月底,北陆药业、紫光华宇软件、久其软件也已通过确认,即将进入该系统。
链接三 瞪羚计划
为了促进解决高成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关村科技园区于2002年7月开始实施“瞪羚计划”。该计划将企业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担保贷款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高成长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服务。截至2005年年底,“瞪羚计划”已为园区320余家(次)“瞪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实际获得担保贷款21亿元。
工业思维与创意思维
雨人
资本是不是决定了中关村的未来呢?显然不完全是。
赛迪公司曾做过一个投资环境分析,中关村列为倒数第二。这个评测让中关村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们很在意。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对此的回复是:“你们整个评价体系就错了,你们拿的那套体系是招商引资的环境评估,而中关村根本不是为招商引资干的。”
那什么是中关村要干的?
“资本不是中关村的特点,由人才形成创业文化才是中关村的象征。”任冉齐对《财经时报》说。
在中关村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们眼里,并非十分希望把各个国内外大型企业统统吸引到中关村,相反,他们更期望把中关村作为一个创业基地。
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地皮价格,中关村肯定是全国最贵的。目前,中关村的土地价格为100万/亩,如果要这个地盘上盖房子,意味你先要付3900元/平米左右。任冉齐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按制造业的环境,中关村肯定没有任何优势,不仅是倒数第二,甚至还可能是倒数第一。”
那什么才是中关村长足发展的优势?是高科技。
“高科技不是汽车这种硬的东西,不是产品本身,它的本质是创意型的生态。产品里要有创意的内容才能升值,凡是能得到超额回报的都是高科技,不是制造业,制造业只是它最后的形态,它的核心便是人才的创意。”任冉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