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ssie
廉价PC在巴西受到推崇的理由有许多:能向巴西的大众普及互联网,提高了文化素质,增进了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这个国家新兴科研机构的发展。只可惜,这条廉价PC之路走了将近六年。
从1999年至今,巴西政府几度尝试在民众中发展廉价电脑,但这些努力都因为大量的官僚作风、政治斗争、硬件和定价问题而以失败告终。
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名为“人人有电脑”的计划,由巴西总统在今年三月公布,旨在回避过往计划中的一些难题,但至今为止这一计划从制造商和消费者那里得到的支持仍然很少。
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着跟巴西类似的计划。印度、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正进行一项“100美元的电脑”计划,Nicholas Negroponte以及他创办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计划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儿童笔记本电脑。
印度的第一台廉价电脑Simputer就因为技术不过硬而夭折。来自印度的消息称,由AMD去年推出的名为“个人互联终端”(PIC)的低价PC,仍需要赢得许多因素和契机才能成功,PIC最近在巴西的少数城市露面。
在软件方面,Microsoft已经开始供应低价、简化版本Windows XP,以对抗非正版软件和开源软件对低端市场的侵入。
如同几年前的亚洲一样,南美市场也是迅速扩张却困难重重。Gartner称,在第三季度南美市场的PC销量增长了22%,是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在相对繁荣的智利,PC销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价格的下降、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政府支持的推动。
IDC的研究预计,巴西的电脑销量今年将达到520万台,比去年增长28%。然而,这一数字与人口总和相比还是显现出电脑普及率之低。价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个普通百姓每月的最低工资总和仅120美元,这样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自由支配。
在巴西,由于销售成本偏高和赋税繁重,PC的价格比其它发展中国家要高得多。一台配备1.5GHz处理器,128M内存,40G硬盘和15寸显示器的PC售价为600美元。而在美国,类似的PC在打折后仅售450美元。
尽管巴西政府在1999年就主张推广PC的使用,但第一个官方的相关计划——“低廉PC”活动还是在2001年才启动。这种“低廉PC”的价格一开始被限定在250美元内。为了避开巴西高昂的进口税,许多部件都是在国内生产的。巴西Minas Gerais洲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展示了一款样机,用闪存驱动替代了硬盘驱动,没有CD-ROM和软驱,实践证明这款样机并不能正常使用,政府对进一步研究的支持也以失败告终。接下来唯有尝试一种更为常规的PC架构,但价格也随之飞涨。2002年推出的第一台“低廉PC”标价600美元,远远高出500美元的限价。2002年国家的政权交接导致这一计划被搁置。
2003年就任巴西总统的Lula一直主张向穷人普及电脑,“人人有电脑”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政府给所有参与计划的制造商以一定的税收减免,而不再采用零部件国内生产以避开进口关税的方式。制造商只要让PC的成本低于1000美元,就能获得社会一体化税和社会保障基金税这两种必缴税9.25%的减免。降低成本的利益得以传递给消费者——由于这一计划的执行,在售的PC标价可比订价低10%。
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PC,比如分24个月付款购买一台600美元的PC,每个月应付金额为25美元。互联网服务并未捆绑在此售价内,每个月的费用大概在4美元左右。
国家研究协会主席Ronald Martin Dauscha在给总统Lula的一封公开信中强调:“技术革新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减免社会一体化税和社会保障基金税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开始,将引导我们前进。”
在国家参议院最近正式批准了计划后,更多的制造商将向政府提出申请。接下来的难题就是价格问题。PC的成本大约在600美元上下,远远高出大多数巴西人的消费能力;每月4美元的ISP服务费因为电话费的缘故也很难执行。
再有就是软件问题。过去八个月里,在业界与政府之间关于对这一计划应该捆绑何种软件的争论一直热火朝天,也一直没有结论。
为了实现税收的减免,Lula总统起初规定制造商和店铺只能供应自带Linux操作系统的电脑,操作系统被要求带有葡萄牙语的易用界面,同时还要配备一整套的免费应用软件,比如Office软件。而相反的建议来自Microsoft,它已经开始向巴西推销其Windows XP Starter版本。
消费者的倾向尚不明朗。有人支持Linux,也有人反对,因为在亚洲,非正版的Windows还是占了市场的上风。
人们怀疑,下一个廉价PC计划出台的时候,以上问题还是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