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方言把地下工厂称为山寨厂,目前生产MP3的山寨厂正面临由蜂拥而至向集体死亡的窘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集中在深圳、广州和东莞的中小MP3厂家已有200多家倒闭,估计倒闭幅度在3成左右。MP3市场连续几年飞速增长的结果,使得原本近千元的价格跌到了100多元,由于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超高的利润和监管的相对缺失,MP3市场正
在严重透支。
杂牌大军冲击市场
拓扑产业研究所发文表示,从1998年MP3开始出现,中国的MP3市场仅用了6年时间便达到了428.3万台的规模,近几年的成长速度均保持在100%以上。
MP3厂家可谓蜂拥而上。仅在2002年前后,华南就涌现了数百家小型MP3加工厂,集中了中国80%以上的MP3产能。这些工厂规模不等、参差不齐,从几个人、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数千人不等。其中大多数是规模很小的作坊式工厂,找几间房子就可以开工了,成本在10万元左右。
据悉,目前国内共有近2000家MP3生产企业,并且每月都在不断增加。国内品牌占据了整体市场50%左右的份额,但大多数集中在低端市场。
华旗资讯副总裁侯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MP3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从以前的几百万到现在的几千万)吸引了各种小工厂的蜂拥而上。但是许多小厂根本不具备生产的资格,没有技术,质量也不好。”
也正是这些在低端市场集中的杂牌军给了MP3山寨厂死亡的原因:一、MP3市场“公模”现象泛滥,10个MP3播放器中就有8个属于双胞胎,同质化制造加速工厂洗牌。“公模”现象泛滥是当今MP3市场的一大特色。所谓公模是指几十个小品牌共用一套或几套模具,最后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只不过这些产品被分别贴上了几十个品牌标签而已。这种同质化加工的直接后果是,实力弱小的工厂便惨遭淘汰。二、受市场影响,五六月这一“死亡季节”直接影响到上游制造厂商。由于淡季缺少订单,一些没有自有品牌又无渠道通路的中小工厂便难以为继。三、返修率居高不下加速上游厂商死亡。四、投机心理加速工厂退出。五、上游芯片等材料价格变动导致工厂关门。绝大多数MP3工厂仅一个代工厂,没有自己的品牌,更没有自己的渠道通路,抵抗市场瞬息万变的能力较弱。
此外,从整个市场和行业的层面上分析,MP3制造工厂的大规模倒闭或转行,MP3行业整体利润的暴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年MP3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那些作坊式的小厂,产品质量不好、承受不了成本的相对提高、售后服务没有保障,所以只有转行或消失了。”侯讯向记者分析了MP3厂家死亡的原因。
低价甩卖“圈”市场
为了抢占市场,许多杂牌MP3采用名牌产品1/3甚至1/4的价格来吸引顾客,现在一元一兆的MP3已随处可见。由于目前对MP3的监管还缺乏力度,许多小企业都在不具备资质的情况下纷纷上马MP3项目,加上缺乏核心技术,只好用低价来“圈”市场。在众多杂牌的推动下,价格战已经成为MP3市场制胜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为了应对这一特殊的市场,优百特紧急推出了限量的特价产品。七喜电脑的彩屏机也降到299元,降幅达到40%。
“价格竞争是没有意义的。”侯讯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厂之所以能够低价,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材质方面,小厂会用电子表的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