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亿诞生的也许是又一个泥足巨人,中电集团的合并案有着太多的“普天系”色彩
撰文=于焱
合作社从来不曾像帝国那样稳固,因为它只是一个松散的结构。
中电集团(CEC)要合并长城、熊猫等7家公司,这一事件被称为中国信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按照业内人士的粗略计算,新组合的公司资产总额至少有658亿元。一个由合作形成的IT“巨无霸”即将诞生。
这番盛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普天。这家目前同属于信息产业部的巨型公司在1999年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变更而成。在此期间,普天大量受让划拨资产,下辖16家直属通信设备工厂、5家上市公司、超20家总部直接投资的合资企业以及数十家全资子公司,间接投资的子公司、孙公司则更是多如牛毛。“普天系”下有近百个独立法人,一时间让很多公司艳羡不已。
然而在这繁盛的局面中,普天究竟得到了什么?这似乎比合并了多少企业更值得探究。
由于集团公司是在子公司的基础上经过股权划拨而成,仅具有行政管理的功能;而且几家已经上市的子公司势力过于强大,使得欧阳忠谋在上任之初,就面临着集团公司沦为空壳的尴尬局面。
欧阳忠谋还算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他看到了普天真正的难题所在,于是他想到了“削藩”,想到了“统一”。他甚至试图通过参与旗下子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来实现集团的存在和权威。但过于强大的割据势力,仅凭欧阳忠谋个人的力量无力掌控,最后他只得黯然退场。
6年过后,中电集团与普天一样再一次“勇敢”地站出来,合并7家公司,并且合并的初衷也是希望改变这些打着“国”字号旗帜的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这和当年的普天真可谓异曲同工。
其实,所谓专业合作应是围绕某个产品或某个行业,以一个共同体为依托,将从事同类商品生产的专业企业组织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而在普天和中电集团这样的“科技合作社”中,我们却很难看到一体化的可能性,“合作”也多半是面和心不和,就像是一座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的大观园,内里却是“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合并无可厚非,但合作却不是单纯的合并,资源和业务的有效整合才能够保证合作的“真实”,否则只能是个空架子。
抽文:
在普天和中电集团这样的“科技合作社”中,很难看到一体化的可能性,“合作”也多半是面和心不和,就像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大观园,内里却是“各抱地势、勾心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