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罪老兵期望中日和平友好
昨日,谢罪之旅进入第8天的原侵华日军老兵本多立太郎继续他在金坛最后一站的活动。当地一位老人依然记得本多立太郎年轻时的容貌,依然记得本多立太郎就是当年的毛里里(音)少尉。这为侵华日军的罪行提供了有力佐证。当本多立太郎欲以金钱“表示自己的愧疚”时,被这位中国老人拒绝。
24日,本多立太郎将返回日本,结束本次谢罪之旅。
烈士墓前深深鞠躬
昨天上午8点多钟,记者跟随本多立太郎一行,前往金坛顾龙山景区边上的一个小寺庙。当年驻扎在金坛的日本兵经常前往古寺,显然这座寺庙勾起了本多立太郎的往事追忆。
逗留了几分钟后,车队沿着公路行驶了10几公里,到达洮西镇。本多立太郎当年驻防的下新河正是位于该镇。
下了公路,车队拐上一条乡间小道,周围是种满了农作物的田地。目的地是田头方圆几十平方米的一块空地,周围栽满了两层楼高的香樟和松柏,中间是一位无名新四军烈士的圆形坟头,坟前立着的石碑上写有“纪念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字样,落款是“洮西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立碑”。
走到坟头边上,本多立太郎沿着坟头察看了片刻,然后又特意回过身,弯腰勾头仔细察看了一回石碑上的字迹。随后,他题写挽联。几分钟后挽联写好被别到旁边摆着的花圈上。记者看到,挽联写着“金坛县殉死者哀悼谨祈念和平,原日本兵本多立太郎敬献”字样。
敬献完花圈后,91岁的本多立太郎摘下帽子,再次步履沉重地走到石碑前两米处,立正、注视了石碑片刻,突然仰天长叹一声,然后低垂下他满是花白头发的脑袋,身体弯成标准的九十度,一动不动。记者对了一下表,本多立太郎鞠躬时长45秒。
当年他是日军少尉
在众多媒体镜头的注视下,本多立太郎与当地82岁的杨志勇和78岁的路红英见面了。本多立太郎走上前,与杨老握手:“你还认识不认识我?”
“你就是那个叫毛里里(音)的少尉吧?”杨老说话的声音里稍许有些激动。
“你怎么记得我?”
“我怎么不记得?我记得你当时穿着军装,挎着绶带,肩膀上扛着一根杠杠。那个时候有20多个日本的长官和士兵,经常骑着马出来巡逻。”杨老说,自己当时十八九岁年纪,对这些情景记忆很深刻。他还记得在下新河附近有两三个日本的兵营。随后,本多立太郎与杨老回忆起了日军杀俘虏的事情。经过交谈,两个人确认:当年日本兵“一口气杀掉了10个俘虏”,确切的位置应当是在现属于溧阳的后周镇,“全部是被刺刀捅死的。”
随后,本多立太郎又弯腰低头紧紧握住78岁的路红英老太太的手交谈起来。她告诉本多,这里长眠的无名新四军烈士是个通讯员,十八九岁的年纪。日本兵将他抓住后,在这里挖了一个大坑,“他就站在坑边,日本兵手举大砍刀,一下就将他砍倒在坑内。”
本多立太郎面色沉重地听完路红英老太太的叙述后说:“虽然这名烈士不是我杀的,但毕竟都是日本兵干的,我同样感到愧疚!”
期望中日和平友好
往回走时,本多立太郎突然走回到杨志勇面前,从钱包里掏出300元人民币,直往杨老的手上塞。朴实的杨志勇一边不好意思地憨厚直笑,一边坚决推辞,连声说:“我不要,我不要。”一些村民看见这一情景告诉记者:“我们只需要他说声对不起。”
准备回程时,本多立太郎接受了媒体采访。记者问:本多此次来中国谢罪,其家人支持不支持?本多告诉记者,前晚住在金坛的宾馆还专门与家人通了电话,说自己在中国受到很亲切的对待,家人放心了许多。而且,他在日本的所有朋友都为他这次谢罪捐款,“每人捐得不多,相当于人民币5元或者10元,但是这代表他们的心意,像我这样的日本人还有很多很多。”
记者问: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教训以及未来和平有什么想法?他说,用武力让对方屈服,是永远无法实现和平的。他认为,中日之间应当通过理解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和平友好。他现在个人的愿望是,两国人民都能有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愿望。他说:“我自己现在就在学中文。”
至此,这位91岁的老人结束了他长达8天的谢罪之旅,将于24日经上海返回日本。记者金凝刘国庆陈超
转自: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