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它的利润盘剥,适应它的苛刻标准,学会它的行为方式,Huawei的供应商们正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小Huawei”
你能做到像Huawei那样快吗?
几乎Huawei的每一家供应商都曾遇到类似这样的拷问:为了响应客户的需求,你必须使你的管理更高效,你的生产组织更灵活、伸缩性更大。
这像是一系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Huawei会尽量减少自己的库存但要求供应商备货;即便产品规格有改动供应商也要做到交货迅速;技术条件改变以后仍要按照同样价格进行交易……这些要求不仅仅影响了Huawei的直接供应商,也通过供应链直接传递给了末端的那些间接供应商。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Huawei间接供应商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回忆,他平生遇到最紧急的一个订单是,客户当天提出订单要求,第三天就要求提货。
不过,这还不是这位供应商遇到的真正的噩梦——第二天,正当他调配生产线和人力、资源开始全力生产时,客户告诉他,该订单又取消了。
“这也刺激了我们,要不断加快反应速度,”他对此显得早已习惯。出于安抚供应商和弥补损失的惯例,遇到这种订单变动情况,他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客户仍要采购。“所以,我反应越快,做的越多,自己的损失就越少。我的客户跟Huawei之间的关系也一样。”他解释自己的生意诀窍。
在这些供应商看来,为了在Huawei的供应链中生存,做这样的改变值得。在过去数年中,这些公司的规模随着Huawei的成长而迅速扩大。一位供应商原先在深圳一所中档写字楼里租用一个大开间,不到两年已经被员工挤得满满。起初,他只是试图扩大一倍办公区域,但最近,他索性租下了另一幢写字楼里的整整一层——考虑到Huawei未来的发展速度,他的这一举动不但不是发疯,而是吸取了之前教训的未雨绸缪。
正是这些数百家Huawei供应商组成的水面下的产业生态体系,支撑着Huawei86亿美元的2005年全球合同销售额,并且还在继续支持后者在未来30%以上的年增长目标。
想知道Huawei自身都未意识到的这种潜在吸附力有多强?看看万科城的例子。万科地产开发的万科城就在Huawei基地对面,2005年5月二期开盘时,房价已比一期至少上涨了2000元,据说其中有近一半的购房者是Huawei的员工。
Huawei基地所在的阪田工业区位于深圳所谓的“关外”,这里原来有居民约400多户、2500多人,自从Huawei和其它企业入驻后,现在的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已超过10万。除了万科和其它房地产商开发的项目外,大量私人改扩建的“农民房”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以便宜的价格向Huawei的员工出租。
当万科打算在万科城里发展出一块商业中心时,它相信最高铺位价格超过2万元/平方米并不荒唐。
这种影响力并不仅仅发生在阪田。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曾经有段时间,欧洲人争相打听那家总是提出不可思议的低报价的中国公司是谁。2005年,Huawei拿下19个移动网络订单,Nokia和Ericsson分别为22个和25个;而在GSM网络市场,Huawei已经以13个订单无可争议地坐上头把交椅。
今年2月,Huawei与全球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签订 了至少5年的手机采购协议,Huawei将为沃达丰在其运营的21个国家的市场上提供为沃达丰定制的WCDMA手机。这是Huawei3G手机首次进入欧洲主流移动运营商的手机采购范围。4月,Huawei进入英国电信选定的8家优先供应商名单。为此,它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接受英国电信的评估,花费了数以亿元计的资金来优化自身的管理与服务,并对自己的供应商进行调整。
显然,Huawei希望它的供应商也能像它对待客户这样:重视成本和研发,并因客户的需求改变自己的管理和服务。这样的事情的确在发生:那些与Huawei合作多年的供应商,混合着利益、畏惧、警惕、尊重、效仿等多重复杂情感,似乎已变成了另一个“小Huawei”:反应迅速、注重质量、对价格敏感,并保持低调神秘。
【像Huawei那样】
身为Huawei供应商,要承受的最大的压力来自价格。Huawei并不讳言这一点,因为它自己就是靠有策略地打价格牌起家的。最现成的例子是当时的新锐法国电信运营商NEUF准备在法国全境建设一个骨干光传输网络,为了跟老牌运营商法国电信抢市场,NEUF的动作不但要更快,更激进,当然“价格也要更便宜”。为此,Huawei开出颇具诱惑力的条件,承诺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为NEUF建设最初的两个城市的网络并负责运营3个月,然后再交给NEUF评估。结果,Huawei进入NEUF的6大供应商之列,随后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
Huawei会把这样的成本压力均摊到Huawei供应链上的每一家供应商身上——从直接供应商到最基础的原料供应商。
多年来,Huawei给其供应商留下的印象有二,一是对采购的管理专业;二是付款及时,这保证了Huawei供应链条的相对稳定。“感情和睦”的秘诀在于,Huawei从一开始就遵循公平透明的原则——尽量降低在供应链里的人为作用,防止某一个人在这个链条里的权限过大。
Huawei的采购都是通过招标进行,在供应链管理部内专设采购专家团机构,负责评估供应商资质和产品质量。它的权限很大,既能决定合格供应商的名单和等级,也能确定采购份额。而一般的采购人员更多是只负责下单等具体操作。这两个部门相对独立,被某个供应商一起“搞定”的可能性因此低了很多。
这其实符合这些供应商们的期望。他们可以忍受无休止的砍价,可以忍受更激烈的恶性竞争,也可以忍受Huawei哪怕是千奇百怪的诸多要求,但他们希望大家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赛,规则公开透明,这样,至少结果是相对公平的。
Huawei对供应商的万有引力不只是公平这一点,还有信用,或者说得简单一点,付款及时。国内的供应商都领教过客户千奇百怪的内部政策——有的客户甚至告诉自己的财务人员,如果供应商没有着急到要打官司的程度,就可以先拖着不付钱。
在行为方式和气质方面,这些供应商也越来越像Huawei。
Huawei和ZTE这些大企业所推行的招标制度,从2001年开始在深圳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里变得时髦起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的采购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