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在谈到中国生产的手机与国际手机品牌的差距时,提得最多的是核心技术的差距。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手机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是本土手机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源。
核心技术的开发需要相当长的周期,需要相当大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目前来看,中国手机企业人才储备方面不够强大,企业整体实力不够强,进行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会受到限制。以2004年来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是Huawei,其次是海尔和TCL.总体来讲,中国生产的手机的研发投入较之国外品牌有较大差距,如Samsung 一年的研发投入超过35亿美元。在投入差距太大的情况下,本土手机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那么,在核心技术突破无望的情况下,中国生产的手机该怎么办?对此,夏新电子总裁李晓忠曾经表示,中国生产的手机要大力发展“次核心技术”来应对来自国际品牌的竞争。所谓“次核心技术”,多指与普通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产品工业设计、功能应用等方面的技术。
事实上,国际手机品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没有几家。比如,Samsung 也缺乏核心技术,但它在产品的外观上做得比较漂亮,在手机功能应用上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市场做得不错,而且产品卖得比Motorola 、Nokia的价格贵。
Samsung 的成功或许能给本土品牌带来启示。因此,中国民族品牌手机一定要沉下心来,狠抓“次核心技术”。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企业可以从工业设计做起,在外观上做好、做漂亮,因为内在的技术方面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强多少。如果外观做漂亮些,更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中国生产的手机应从次核心技术入手,然后慢慢向核心技术渐进,从而增强民族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时报记者 陈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