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8 月 2 日收到的消息 ‣ 8月1日凌晨,川普在白宫签署命令,正式敲定针对全球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政策,税率设定在10%到41%之间,计划在7天内实施。川普公开表示,这项关税将推动美国经济复兴,使美国重回繁荣之路。
白宫顾问纳瓦罗随即表示支持,并称川普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重新定义了全球贸易规则”。
然而,政策出台后不久,美国国内市场即出现剧烈波动。三大股指全线下跌,道指跌1.6%,纳指跌超2.3%,标普500指数跌超1.8%。超过4500只股票下跌,亚马逊市值瞬间蒸发上万亿元。
美元指数当晚跌破关键支撑位,资金流向黄金和瑞士法郎。国际油价也因全球经济前景转差而走低。
这项政策早在6月底财长会议上由川普推动。财政部最新季度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第二季度财政赤字突破2万亿美元,国债余额逼近40万亿美元。这一赤字问题并非突然爆发,而是过去几年不断累积的结果,减税、增支、救助等措施导致财政缺口不断扩大。
为应对财政压力,白宫将关税视为紧急工具,试图填补财政窟窿。川普反复强调,美国不怕与世界重新谈判,也不怕重新划分利益。但他清楚,若关税政策迟迟无法落地,可能影响2026年中期选举的基本盘。
因此,在中美谈判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川普选择先对其他26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差别化加税。其中,加拿大被征收35%,理由是“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印度25%,越南和台湾地区20%,菲律宾19%。
这种差异化的征税方式令许多国家措手不及,局势也变得更加复杂。加拿大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川普因此将加征关税提升至35%。
尽管一些国家此前已面临美国的单方面加税,但这次不同,美国并未进行一对一谈判,而是统一打包处理。尤其是对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传统盟友,美国并未表现出任何妥协。
白宫称这是对长期贸易失衡的纠正,但各国很快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经济决策,更涉及政治信任问题。欧盟理事会紧急召开会议,要求成员国统一应对立场。加拿大外交部第一时间抗议,认为此举违反了两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精神。日本的部分产业团体也向政府施压,要求重新评估对美依赖战略的风险。
这场风波引发的不仅是贸易争端,更是信任危机。过去几十年,美国是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主导者,但如今,其“随时单方面调整规则”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政治和经济质疑。
美国财政部测算,一旦全球征税政策完全落地,每年可为联邦带来超过30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然而,市场的反应迅速打破了这一设想。虽然关税带来了短期收入,但股市崩盘、美元走弱、消费预期下降等问题接踵而至。
美联储并未跟随这波政策调整,仍坚持维持当前利率水平。其内部评估显示,通胀已在5月后开始回升,贸然降息可能加剧风险。川普因此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货币政策成了最大障碍”。
尽管川普强烈不满,但鲍威尔并未回应。事实上,美联储早已表态,短期财政目标不能干扰长期货币稳定原则。而白宫则全力推进政策落地。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随后更新说明,称将加快税收清单的细化,并鼓励企业尽快适应。然而,不少美国企业并不愿意“适应”,因为成本迅速上升。特别是制造业,许多原材料来自东南亚和南美,加税后利润几乎被压缩殆尽。
底特律一家汽车零件供应商向媒体透露,两周内用于发动机的铝材成本上涨了11%。零售业同样面临压力,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已通知供应商,未来可能整体上调零售价格。这将导致通胀指数上升,进一步影响消费者信心。
连锁反应已经显现。表面看是对外征税,但最终可能由美国消费者承担代价。更重要的是,川普并未对中国明确表态。在所有被列入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并未被写入清单。这并非疏忽,而是刻意回避。
中美刚刚在瑞典结束一轮经贸磋商,虽然无果,但气氛尚可。白宫内部清楚,如果此时对中国加税,很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反制。稀土、原材料、半导体封装、终端组装等领域,中美产业链深度绑定,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动手。
美国财政部长在8月初接受采访时承认,中美谈判仍在进行中,希望“给市场一点稳定信号”。但川普是否真的愿意稳定市场,仍是未知数。
目前,白宫面临多重挑战:盟友反弹、市场抛售、企业抱怨,而中方尚未回应。内部也有分歧,有人主张尽快与中国展开更明确的对话,也有人认为应坚持推进政策,否则显得软弱。
但现实情况是,这场全球征税的第一轮冲击波,已经造成了巨大后果。从贸易伙伴到本国企业,从资本市场到民众生活,几乎没有一处不受影响。原本希望通过加税扳回一局,结果却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一次,川普确实高兴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