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玉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有134个成员。它取代关贸总协定管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的实施,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那一年,中国电信开始对外提供包括有窄带拨号、电子邮件、文件传输、Web访问等服务,按时长收费100元/6小时,超出部分20元/小时,电话费另收。
这也许并不是一种巧合。
当全世界的经济巨头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的时候,一种革命性的伟大信条正在中国内地涌动,呼吁将电信运营和制造从桎梏中解放出来……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电信产业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从原点走到了前沿,中国市场也早已成为跨国电信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利润中心,同时,中国本土信息产业也开始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并诞生了纯粹的跨国公司。
最先进通信网络的建筑师
2005岁末大片《无极》的11分钟片花首映是在好莱坞,似乎陈凯歌导演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海外首映,也许他认为海外市场有更多的包容和接受性。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许多国际通信设备商的新产品“首映礼”,却是在中国。
为了尽快改善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了“以技术换市场”的政策,甚至在1996年之前,一直对国外整机进口产品实行免税、减增值税的政策,而中国生产的产品则纳全税。
当时中国虽然还没有加入WTO,但是这种比WTO更积极的贸易态度,使得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设起一张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基础通信网络。1985年中国电话网规模在世界的排名还是第17位,1997年已经上升为第2位,1994年建成数字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甚至早早打出了“全球通”的响亮品牌。“当时很多产品是先在中国商用,然后才陆续在全球其他国家使用。”Siemens一位员工回忆说。
当然,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才300万,电话普及率非常低,这种低起点的网络状况,也令中国的技术应用上具备后发优势,就像今天的非洲,已经在考虑直接用卫星实现联网,甚至用数字传输取代传统课本一样。
几乎全球有名和小有名气的通信设备厂商都来到了中国,他们争先恐后地把各种各样的产品卖给当时中国唯一的运营商也是政府机构——中国电信总局。然而当网络建好之后,一个大大的“后遗症”埋下后患,至今仍隐隐作痛,这就是所谓“七国八制”,在一张全程全网的通信网络上,存在着十几个牌子的设备,这些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很差,为了让这些设备能够协同工作,运营商不得不又购买大量的设备建设信令网、同步网等,前后投资巨大。据统计,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电信网络投资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十五”期间通信固定资产投资为1万亿元人民币。
当然,一般的用户是完全不知道方便的电话背后还有这么多别扭。在建国55周年时进行过的一项网络调查表明,有69%的人认为,“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是电信业”。
完成技术及资本积累
开放的技术引进政策,让中国很快地成为通信制造全球链条的一份子。当那些跨国通信公司纷纷来到中国“淘金”的时候,资金、技术和人才也迅速地向中国集中。
先是各种年产量惊人的生产基地在北京、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起来,这些工厂除了供应中国市场,还向全球市场供货,是全球通信设备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仅在“十五”期间,信息产品累计吸收外资就达1000亿美元。
跨国公司还发现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成本优势大大高于任何一个以化学元素命名的“谷”,渐渐地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同样也支撑着全球研发概念。
到目前为止,跨国通信公司已在中国设立了近百个研发中心,本土人才占据了数万个高级技术岗位。
在一个不算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实现了通信业的资金及技术积累。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有能力诞生并壮大自己的高科技通信企业,虽然他们从一出生起就处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
但是仍需要注意的是,“七国八制”虽然到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但是众多跨国企业占据相当比例的产业结构仍有一个很要命的缺陷:跨国公司就像紧箍咒般,使得高级形态的竞争优势无法出现,一旦本地工资太高,或生产成本巨变时,跨国企业将选择新的地点。Nokia等转向印度投资设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快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迫切的要求。在WTO过渡期届满的时候,需要政府做出更加有技巧性的扶持政策。
全球化又来推一把
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海外上市都采取了优质资产剥离单独上市的方式,投资银行在评定这些上市地区经营状况时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当地的GDP。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和通信业这样的基础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中国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受益全球化而飞速发展,反过来又对通信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个已经很先进的通信基础网络需要不断地扩容,用户数量和业务要求不断上升,最终催生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运营业。
可以说,在拥有一个全世界最先进的通信网络之后,我们并不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运营企业,在很多地方,运营业还处于一个粗放经营的状态,精细化还是个起步。中国运营商以7亿用户数量雄居榜首,但在全球市场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这种状况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通信的需求,因此通信业自身也为了更好地迎合用户需求而不断变革,电信体制改革揭开大幕。
与海纳百川的电信业技术发展特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信业整个运行体制却是到1994年才开始解冻。这一年由当时的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联通成立,在全业务领域挑战当年庞大到令人恐惧的中国电信。
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通信业发展的桎梏,竞争的进入令运营业显现勃勃生机,而通信业务的提供也首度超越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瑞德.霍特认为,如果中国的电信政策更为先进,那么中国就可以向全世界证明,现代化的技术将能够终结任何地方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