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和黄出售旗下电信资产的传闻接连不断,也引发了业界众多人关于和黄将会退出3G市场的揣测。但是在1月25日,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在接受瑞典传媒访问时表示,虽然集团部分3G市场赢利延迟达标,不过,集团无意退出3G市场。
先行者和黄
在任何一个领域和任何一个市场上,先行者是光荣的,也是痛苦的,和黄在全球发展3G业务上显然也是如此。
2000年,李嘉诚出价69亿美元,买到一张英国3G牌照。事实上,在“Orange”脱手前,李嘉诚就已经看到,虽然欧洲3G正处于低迷期,但未来潜力无穷。
而和黄进军3G的时候,也正是欧洲3G“四面楚歌”的时候。2002年至2003年,欧洲一些老牌运营商已经债台高筑,有些运营商则干脆停止了在3G网络建设领域的投资。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欧洲3G进入了一个泡沫时代。
这种担忧不是没理由的。按用户人数算,2005年“3”(和黄的3G业务品牌)在英国和意大利的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和8%。与此同时,和黄的成本也在迅速增加。2005年和黄全球3G服务的平均每名新用户的成本为293欧元,全球手机补贴更是高达250亿港元。
自全球3G牌照发放以来,和黄出售了欧洲所有的2G业务转投3G,总共花费102亿美元获得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3G牌照,发展到英国、爱尔兰、奥地利、意大利、瑞典、挪威和丹麦等国。迄今为止,和黄在全球的3G网络投资已经超过270亿美元。
高昂的成本造成和黄的3G业务在2006年之前一直处于连年亏损之中。和黄一直寄希望于随着3G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增长的销售额将逐渐抵消其运营成本及通过特殊促销手段吸引新客户的成本,可以使自身的3G业务已经接近实现盈利的临界点,而这个时间点却是一推再推。
和黄3G的得与失
“先行者”不慎成“先烈”,这是许多积极投身潜力新领域的企业经常出现的情况。和黄虽然拥有资本优势,但能否跳出这个怪圈?除了保持对3G业务的信心,和黄在数年中也逐步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期望早日实现扭亏为盈。此间策略目前看来也是有得有失。
从2004年起,就不断有关于和黄将出售3G业务的消息出现,这似乎也符合人们对和黄及李嘉诚的惯性认识,和黄本质上是一个资本趋利型的公司。但与其子李泽楷不同,李嘉诚其实更执著于长线投资。有业内人士表示,李嘉诚最终看重的是“实业”。“千亿卖橙”只是和黄实现战略目标中的一个战术动作。
而随着全球3G大环境的变暖,和黄在下一阶段将有一搏。毕竟经过6年的积淀,3G产业链已经基本成熟,其稳定性、运营模式、新业务开发等问题都得到一定解决,尤其重要的是,3G已经在这6年的宣传与运营中做到全球各重要市场用户“耳熟能详”,这其中更少不了和黄3G在全球的贡献,收割的季节就要到来。
但危机同在,和黄的“激进性投机”使其在3G市场上很少有同步竞争者,更多的竞争措施是与本土2G争夺用户,在新业务宣传上占尽优势。但在2007年3G转暖的环境下,那些本就握有本地2G网络的运营商们纷纷加大3G投入与推广,和黄不再“独舞”,同场3G竞争场面正激烈上演。和黄将面临进一步资本支出的压力。
另外,在业务经营上,没有2G用户,也没有营销网络的和黄在欧洲发动了大规模的价格战。但这种策略也使和黄的用户ARPU值下降,并造成了巨大亏损,提高了经营风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3”的品牌形象,容易被用户当作新的折扣品牌。
经验值得借鉴
毫无疑问,和黄高超、灵活的资本运作技能值得中国电信企业学习。对于电信企业而言,今后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及时、灵活的资本运作来筹措发展资金,提升公司价值,甚至是弥补可能会出现的效益滑坡局面。而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中,中国的电信企业更要学习和黄的多元化资本运作思想和手段。
另外,也有专家表示,和黄在满足低端用户的同时,用先进的3G技术和业务覆盖成熟市场或有需求的热点地区,引导和满足高端用户需要,培育数据业务市场,致力于提升客户和企业价值。
这种2G和3G技术并行的路线,不论对内地电信企业今后2G、3G协调发展,还是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去”,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