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同,“网络创造了很多全新需求”的说法,但我不苟同。如果真实这样,那我们就可以推翻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了。
在我看来,人的需求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创造”出来,只是因为之前没有被满足。直白一些说,网络只是满足了部分原来没有被满足的潜在需求。
有人会问,那网络究竟满足了哪些传统经济没有挖掘出来的需求呢?我认为有二(我已经在2004年就写过一篇博客《记住互联网的三个最根本特点》/new/display/26094.html,里面其实已经有这方面的描述,现在再罗嗦一下):
一是集群。在互联网出现之前,IBM的大型机使用的技术就叫集群,目的是使多个CPU芯片甚至多个机器同时为某个目的分工协作运行。但互联网出来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为了某个目的,实时或异时的分工协作运行,我也将其称之为集群。实时集群的案例之一是特殊疑难病例的全球会诊,一个病人的病情,可以同时让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互不认识的医生来会诊;异时集群的案例就是WIKI百科,你不知道下一个对文本进行编辑的人来自哪里,但都是在完善WIKI百科里的某一个条目。这样的工作,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是不可以想象的。
二、任意方式互动。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对多,多对多,基本都是实时的互动,异时互动比较困难。但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一对多,多对多,不管是实时还是异时的互动,都轻松自如。MSN、QQ均能提供这样的功能。
有人又会问,难道除了这些,网络就没有改变我们的需求中的某些东西了吗?我说不完全是,网络确实改变了我们的某些需求形势:
一、长尾效应。近期业界在热议的“长尾理论”,其引申含义是原本不具备商业价值的一些微小需求,却能在网络“汇聚功能”的作用下,成就巨大的商业价值,比如WIKI百科,比如Myspace,比如Youtube,当然,也包括Google。这一效应,在网络里遍地都是。它跟前面说到的集群和异时互动不同,这些需求原本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就是没有汇聚,也便没有商业价值。现在网络来了,它们被汇聚起来了,也便有了商业价值。
二、“牛鞭效应”衰减。传统经济里,解释供应链管理时都会提到“牛鞭效应”,就是需求会沿着供应链越往上游走越被放大,也就是越被虚夸。这是因为传统经济里,无法客观地统计客户的真实需求。互联网出现后,由于每个网民的行为踪迹都可以被有效记录,加上互联网可以有效缩短中间渠道层级,使得需求在提高用户需求真实性和渠道缩短这两个因素作用下,“牛鞭效应”自然得到遏制。这将有助于商家适时发现真实需求和控制库存。
三、新聚合效应。跟“长尾效应”不同,很多在传统经济里已经达成交易的需求,在互联网出现后发展出一种新的变化。作为弱势的买方,在传统生意里,即使需求规模走强,因为相互匿名,不构成对卖方的要价能力,但在互联网里,通过聚合将产生“团购”力量,跟卖方要价的情况就普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