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身上有两种思维路径:改变世界并赚点钱和世界在变能赚大钱
王涌
创业就是玩命吗?李洪海,一个年轻的创业者,他理解的创业就是玩命,奋斗是一种责任。作为我们杂志的读者,他不断地催促我帮他的1码网,找天使投资人。
他把他写给高燃的信转发给我,他希望高燃帮助他接触更多的企业家及财团,“相信那句话,英雄惜英雄!我有自信!在我的眼里,没有任何不可能!我在学习和模仿现已成功的名人,在原来的条件基础上加以革新和发展,关键的一点是要勤奋,我们一直在学习!关注你也很久了,榜样的力量就是让自己也成为下一个榜样!”
高燃,“80后”创业者的一个代表,一个榜样。他擅长于拿着几页纸的计划书去找潜在的投资人。在2006年,高燃们被各方力量树立为一个群体样板后,我发现,是因为“80后”的标签,而不是他们究竟做成了多大的事,让他们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在媒体上表演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太想用投资人的钱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渴望看到他们的成功,但我不希望他们的故事被放大到扭曲的地步,去影响后来的创业者。在观察这个群体时,我发现,他们掌握和迸发的不是自己的激情。他们是在模仿自己没有的生命激情。创业的形式可以模仿和复制或者改进,但他们不明白对一种事物的激情无法模仿。他们有的是只是模仿赚钱的冲动。
对比着去思索,YouTube,google,myspace和Second Life等公司那些年轻人在创业时的故事,他们的激情,让他们开始时考虑的不是风险投资、不是商业模式,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激情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他们只是在想着他们所做的事或许或必定能改变世界。他们有创造历史的冲动。
这是我们从创业者身上看到的两种思维路径。掌握和迸发自己激情的人的思维路径是:改变世界并赚点钱,结果改变了世界也赚了大钱,甚至创造了历史;而模仿别人激情的人的思维路径是:世界在变能赚大钱,结果可能也赚着了钱但也会过眼云烟。
我和王瑞斌在探讨美国三维互联网社区“第二生命(Second Life)”时,都充满了感慨和唏嘘。对比中国目前的创业者,我们发现,创业者对于成功者的模仿热情抑制了他自身的“狂野思考”,对于IPO、盈利、套现的饥渴取代了“创造历史”的冲动。而不知这种“梦想”气质和把握自己“激情”的匮乏,正是中国无法产生“伟大”企业的最为致命的原因。无法模仿却在模仿的激情,注定创造不了历史,但能制造新闻谈资。
我并不是纸上谈兵,让中国的创业者都脱离现实的困境去“伟大”地改变世界并赚点钱,但至少要在伪榜样横行的商业世界里,能不断地出现中国的真榜样。
人们都被美国YouTube的成功,冲击得张着大嘴。但中国的网络视频公司真的没有这样的历史机遇吗?胡戈2005年底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热潮的时期(下载何止千万啊),也恰恰是YouTube因某个视频短片点击过百万开始引起关注的时候。多伤感的巧合啊!我一直困惑着,何以《馒头》的商业价值在中国被消解的只是让胡戈成了八卦人物,只是让人在讨论恶搞的意义和是非?
其实,我理解中国创业者赚大钱的冲动。在中国经济飞速进步的时候,必然要贬低一些曾经有效的“生存”方式,因此也一定会剥夺依靠这些方式生存的人的谋生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人类废品”,残酷但真实。在这种不安定的背景下,每个人身边、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中,能被称为“可靠”的东西几近殆尽,我们的生活散布着迅即结成但又旋即打破的伙伴关系,人只想抓住“钱”这个最可靠的物品,而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成为成本高昂的稀缺资源,所以本期封面报道,我们将视角对准了将非理性的爱情和理性的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夫妻搭档,希望我们的读者寻获到各自的价值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