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来自金融研究机构道琼斯VentureOne和Ernst & Young的消息:Browster、FilmLoop、Insider Pages和RawSugar等公司作为Web 2.0时代的明星,现在却先后遇到裁员倒闭等麻烦,显示衰落迹象。日前,国内迅速传染这种负面情绪,相关报道接踪而至。那么国内企业会面临哪些问题以及怎么解决?艾瑞网特别策划“中国Web2.0的机会”专题访谈系列,与Web2.0领域的专家、总裁共同探讨中国Web2.0的对策、赢利模式、机会等话题。
艾瑞市场咨询资深分析师邱非
记者:国内会不会走国外的路子?
邱非:国外Web2.0网站的倒下由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促成,国内Web2.0网站也不同程度地面临同样问题,目前Web2.0网站的日子都不好过。
不过,应该长远看待Web2.0的生命力,我认为Web2.0模式本身没有问题。这里我指的Web2.0模式有两种涵义,一是用户向平台贡献内容;二是用户之间加强关系而贡献粘性。如果Web2.0能挺过这个成长阶段,将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记者:目前国内Web2.0网站的最大问题?
邱非:确实,最大问题是Web2.0的赢利模式不清晰,但不代表其价值的缺失。目前Web2.0已经发展到核心价值凸显的阶段。对用户来说,它可以通过分享内容而满足自我的交友、娱乐、学习等需要;对网站来说,一是Web2.0网站获得了用户流量,尤其是用户持续的粘性即“依赖”;二是网站低成本获得丰富的原创的微视频内容。
模式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价值尚未转化成利润。目前没有人为此买单。用户短期内肯定不愿意为此买单,将来粘性完全转化成“依赖”才是一个利润途径;而已经为门户网站广告买单的广告主还不接受,正在尝试阶段。
其实,Web2.0对广告主来说,凭借粘性能够创造独到的广告价值。Web1.0广告对产品贡献的是单纯的用户流量,而Web2.0为广告主带来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具价值的粘性如点击数、停留时间等。这样,从销售的角度就是赢得消费者对产品深层次的认识或喜爱,而目前广告主不能清楚看到此点,而更愿为更清楚更确定的流量而买单。更远地,广告主还没有把包括Web1.0在内的网络广告作为主要推广工具来使用。所以,目前整个Web2.0还在烧钱阶段。不过从网络广告整个产业的规模看,这个蛋糕非常大。根据iResearch的研究预测,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不包含渠道代理商收入)将达到46亿元,比2005年增长48.2%;至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不含渠道代理商收入)预计将达到157亿元。
二是用户群不够大。相对于传统门户的大众化路线,Web2.0吸引的主要是习惯于网上分享的人,一个特色的网站吸引一种分享爱好的人。可以说它目前走的是“小群体”或“亚群体”路线。
三是对Web2.0过度的投资没有好处。首先目前Web2.0服务还没有达到产品的标准,还不是产业推广期,应该多投精力在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的开发上。如果过度投资并推广,必然会产生泡沫;同时,VC投资了就想尽快有个结果,对于Web2.0这种模式不太成熟的事物来说,显然它的成长需要比期待更长的时间。
记者:有何良策?
邱非:对策一是基于用户类型地整合应用。
我认为目前紧要的是整合应用,基于用户类型的整合。比如Mop.com定位大学生这个“亚白领”群体。对于已经有成熟用户群的网站,可以根据自身用户群开发新应用。不过,这个需要粘性的代价,要把握好购买应用和用户粘性的权衡;对于业务规模已经铺开的网站,各大业务之间需要寻求相同用户群,并基于他们整合应用,如Mop.com与donews的“亚白领”可以考虑与Mop.com的用户群有重叠。
对策二是以差异化树立壁垒的策略。
在应用层面,Web2.0的未来还是在于寻求“杀手”应用。目前Web2.0网站的一些特色应用有差异性,但是仍然不能成为用户依赖的并由此带来不可替代的广告效果。比如目前尝试的WAP广告模式,本质上与Web1.0相同;在用户层面,网站的忠实用户群体也可以建立起壁垒效应,如大众点评网和淘宝培养了一批较为忠诚的用户,已逐步显露用户壁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