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搞了10年,达到今天的繁荣。喧嚣的背后有两个悲哀:一是“违法肆虐”,另外一个就是对美国模式的疯狂拷贝。中国的ICP曾经被诠释为“Internet Copier and Paster”,在互联网的业务模式方面,中国生产的网站公司称得上是美国舶来品虔诚的崇拜者和疯狂的克隆者。
2006年,中国互联网最疯狂的克隆风潮当属视频共享,大洋彼岸的“先祖”是一个名叫Youtube的网站。Youtube修成正果,被搜索引擎Google耗资16亿美元收购。在神州大地,据称已经有两百家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有人模仿Youtube,然而Baidu.com基本上不会去学习Google。可以预言,在这一波视频泡沫之后,中国会有三家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依靠贴片广告存活下去,其它网站都将会被服务器和带宽账单“淹死”(先不说非正版官司传票)。
2007年春天来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行业又开始在美国寻找新的拷贝目标。这一次,另外一个社区网站Myspace成为“香饽饽”。最惹人注目的模仿者是Baidu.com空间等各个博客服务商,他们似乎要把来自美国的一个“博客社交”概念导入中国。
“Social Networking”(社交网络)是一个典型的美制概念。但是谈到交朋结友的社会需求,中国社会更甚于西洋社会。从孔圣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到今天的“走关系、找门子”,中国儒家社会对于宗族、人际、乡土的重视要远胜于“重逻辑、轻仁义”的西方商业文明。对于东西方比较文化感兴趣的人,都知道一个语言的案例。有关亲戚的表述中,中文要远远复杂于英文,七大姑、八大姨的概念让只懂“Uncle、Aunt、Niece、Nephew”的老外犹如面临“哥德巴赫猜想”,百思不得其解。
从“交友”的互联网实现上看,中国生产的网站表现并不笨拙。早在Myspace的创始人还在加州的大学里泡妞的时候,中国的QQ群以及大批交友网站便脱颖而出。到今天,哪有让师傅去学习徒弟的道理?
中国QQ群的震撼力
在一个即时通信的交友功能上,QQ所达到的水平不是MSN信使、Yahoo!通等这些西洋厂商能够理解的。Myspace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自我介绍、上传一点音乐、图像、视频,查看一下好友列表、再加一点博客文章吗?除了视频、音乐上传,QQ群、Q空间哪些功能没有?
中国的网络交友网站类型还可以列举出很多,比如Chinaren同学录、Baidu.com的WEB2.0社区信息服务,还有各种专业兴趣网站也具备交友的功能,如迅雷、电骡的VeryCD,淘宝(还带一个IM工具)。
简而言之,网络交友的需求以及网站的实现方式上,中国的确已经很成熟。已经没有再让一些网站进行概念操作的空间。
从去年开始,一些寂寞难耐的博客服务商开始模仿Myspace,新浪、Sohu.com建立“博客圈”或“博客群”,开拓博客的社交功能。比如新浪的博客圈,有自己的ID、首页,圈子内还有“管理员”、“资深成员”和“普通成员”三六九等。有的圈子成员多达8000人,比Myspace超级用户的1000多个朋友还要多,但是这8000人背后的“交友价值”能有多少令人置疑。
作为博客服务新军,Baidu.com空间不久前也开始向Myspace看齐,提供了圈子、朋友搜索,加上博客中的自我介绍、相册等要素,俨然是一个小小的Myspace。Baidu.com甚至可以显示好友WEB页在线状态,引发了外界是否要做一个即时通信工具的遐想。
Blog乃网络日记,博客更应该让人联想到“夜深人静时平心静气思考点东西、写点东西”,如此强加的社交功能反倒让博客成了一个人声鼎沸的大排档和吵吵闹闹的鱼市。左看看你的张三好友上线,又看看李四下线,你还有什么心思写文章呢?殊不知,用户要热闹要人气、林林总总的QQ群是最好的去处。
打一个比方,博客是图书馆是阅览室、QQ群是KTV是夜总会,国人根据需要自有去处。如果按照洋人的“业务模式”建设一个“夜总会图书馆”,那就叫做不伦不类不三不四不服水土。
博客社交,透视出本土网站对于美国业务模式盲目的模仿、透视出一些网站在焦急模仿之余,失去了思考判断能力。另外一个可能是,这些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网站公司,要利用Myspace在美国的鼎鼎大名借风炒作,表明自己没有“落伍”。
美国网络三巨头在中国遭遇惨败,原因是对中国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和诚意投入。坊间最近盛传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在中国忙着找伙伴、谈股份、定CEO。笔者更为关心的是,她们一行是否会对QQ群对中国网络交友文化的影响力作一番研究。假如说是不了解中国网络交友市场发展状况,硬是要把美国的大招牌和服务搬到中国来,Myspace汉语版在国内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