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陆
新年伊始,信息产业部有关部门就分析了新年电信消费中有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发出了友情提醒。有关人士表示,利用具有欺骗性的SMS内容骗取用户定制,以及有意模糊IP电话的资费宣传这两种现象是当前对电信服务质量的极大挑战,而这些现象,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加强管理”就能杜绝的,需要运营商和社会各界寻找新的科学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防范SMS诱骗催生新的信息服务
市场观察人士告诉记者,经过运营商和社会各界近两年的共同努力,SP违规经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一些不良现象却改头换面,以更“人性化”的形式出现。
近期,部分移动信息服务企业利用端口号或用户手机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类似朋友问候或诱惑性的SMS,比如“现在哪里呢?忙吗?陪我聊聊好吗”、“你手机中取5元话费,领取回复18”等等,诱骗用户回复至非普通用户号码或拨打有关语音业务,此类业务采取“本地接入费+信息费”的叠加收费方式,如12590***,10159***,168***。消费者往往因回复或拨打,形成订制信息而被扣费。
对于这种新的违规操作手段,运营商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加以制止。
ChinaMobile有关人士表示,他们正在考虑通过SMS提示加强对这种现象的管理。比如:对于点播类移动信息服务,在已实现网站和手机上网点播费用提示服务基础上,客户在当天首次SMS点播时,ChinaMobile通信将发送费用提示信息;对于客户免费体验的业务,免费体验期满后,经客户确认才为客户订购。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消费者防范违规SP的陷阱。
IP“优惠缩水”显露宣传规范缺失
另一方面,IP电话的管理也需要在2007年的电信服务中重点关注。
新的一年,相关基础电信企业纷纷推出长途电话或IP长话促销活动,如中国电信本网用户拨打11808接入码,中国网通本网用户拨打11618接入码等,ChinaMobile用户拨打17951接入码,中国联通用户拨打17911接入码,中国铁通用户拨打17991接入码,中国卫通用户拨打本地17971接入码等,这些业务均采取“本地接入费+长途通话费”叠加的收费方式。但有部分地方电信企业和媒体在宣传时,仅告知用户长途通话费,或者大力宣传长途通话费降价幅度惊人,未告知用户在使用上述业务时,还需缴纳本地接入费,容易误导消费者。
其实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电信企业的宣传方式。电信企业在业务宣传时,一定要确立一定的宣传规范,让消费者明白此业务的总体收费构成,以免总体付费超出自身的期望值而引发消费不愉快,降低用户满意度。
服务创新重在科学执行体系
北京东方策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思认为,表面上孤立的现象都有深层原因,要想提高电信服务的满意度,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从制度上、根本上消除电信消费中的“模糊概念”。
他表示,历来发展不成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不缺少制度,而是缺少能够被用户所了解,被业内所接受并认真执行的制度。所以仅有监管制度是不够的,还要科学实行这些制度。“电信产业发展如果不想重蹈那些不成功产业的覆辙,必须在管理上、体制上切实行动,用‘明白消费’获取消费者信任。”
电信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但需要“契约”,需要道德,更需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