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消费者群体认知中,由于Motorola 与小天王周杰伦的亲密合作,Motorola 品牌已经成为时尚、流行的某种代言。Motorola 还于2006年先后开通MOTO音乐站和游戏站,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不断掀起新的时尚消费热潮。
日前,随着全球裁员3500人的消息公布,位于北京建国路的Motorola 北亚中心大厦内正弥漫着一股紧张气氛。
这个消息一度让人错愕。之前Motorola 正在中国市场取得一个接一个的成功。
2007年1月8号,继在公众移动市场上取得市场份额的不断上升外,Motorola 又和中国联通签订了C网手机定制大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在统计报告中把Motorola 誉为“引领潮流、增长最快的手机品牌”,并指出Motorola 在中国最畅销10款手机中占有6席。但这些成功突然在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后罩上一层阴影。
财报显示,Motorola 2006年第四季度营收118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7%。但净利润6.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狂降48%。其ChinaMobile终端部门最能代表Motorola 的现状,营收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运营利润为3.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同样狂降48%。网络和企业部门利润略降,连接家庭解决方案部门运营利润则有100%以上的增长。不言而喻,占整体收入近60%的移动终端部门是问题根源所在。
这似乎表明裁员之剑将砍向移动终端部门。但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电信研究总监沈子信告诉记者,裁员并不能治本,Motorola 应该反思移动终端部门在价格策略和产品线结构方面的问题。
受累价格战?
仅仅在三个月前,Motorola 移动终端部门还顶着耀眼的明星光环。“每秒Motorola 在全球卖出25部手机。”1月的拉斯维加斯消费者电子展(CES)上,Motorola 全球执行官爱德华·詹德庆祝公司正处在一个辉煌阶段。
据了解,Motorola 2006年共售出2.174亿部手机,比2005年增长49%。Motorola 2006年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据了23.3%的份额,而2005年初这一数字还为11%。
沈子信认为,市场份额节节上升,利润却出现大幅下滑,这直接说明Motorola 在价格策略上出现问题。根据BDA提供的数据,在中国市场,2006年初,Motorola 每款手机的平均价格在1600元左右,但到了2006年年底,其平均售价只有1000元左右了。而其竞争对手Nokia 2006年初的每款手机平均售价是1200元左右,到了2006年底仍然维持在1150元上下。
一位长期关注Motorola 的业内人士表示,“进入2006年,Motorola 就给人一种‘狂热’的感觉,从高层到员工都毫不掩饰想要取代Nokia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想法。”市场占有率成为Motorola 2006年一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被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有专家表示,提高占有率的直接手段是降低价格,但价格战并非导致利润率下滑的直接因素。他认为,降低价格扩张市场会带来规模成本下降的优势,利润率仍有保证,但规模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存在一条“边际曲线”,突破这条线后规模成本优势将不再有效。
也就是说价格战帮助Motorola 在市场占有率上前进了一大步,但代价随之出现,因为Motorola 已经突破了那条底线。
双刃“刀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果说Motorola 现有矛盾有一个起点的话,那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刀锋风暴”始作俑者V3的推出。
以V3为标志的超薄手机系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Motorola 的手机出货量一度出现了53%的暴涨,其水平相当于同期Nokia手机出货量的两倍,其间Motorola 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同样出现了暴涨。
“超薄”概念为Motorola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沈子信表示,这种光环背后,是Motorola 的产品更新存在问题,系列化演进不足。以众所周知的V3为例,有V3c、V3i、粉色V3等5、6款变种产品,但功能没有出现革新性变化,能够继承V3辉煌的系列产品一直没有出现。他表示,在其他用户细分领域,Motorola 终端也存在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