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前任明星职业经理人周伟焜12年的辉煌业绩和没有解决的痼疾,这位刚刚履新的IBM大中华区总裁将如何应对?
做明星职业经理人周伟焜的接班人是幸运还是不幸?钱大群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1993年,他接替周伟焜成为台湾IBM公司总经理。1997年4月1日,当时的IBM总裁郭士纳在飞往上海的直升飞机上,对行政助理钱大群说,“我们干脆今天宣布你不要回美国总部了,从此开始你的中国服务生涯。我自己也是4月1日加入IBM,所以你不用担心是愚人节玩笑。”之后的五年,钱大群都在中国。
14年后,当自己在IBM“服役”30年之时,他又从周手中接过IBM大中华区总裁的权杖。
如今重回中国,面对周伟焜12年的辉煌业绩和没有解决的痼疾,钱大群又将如何应对?2月8日,《环球企业家》采访了履新仅一月的钱大群。
GE:周伟焜在任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IBM向软件和服务转型中,中国还可以做得更好。当您成为IBM大中华区总裁时,CEO彭明盛给您的任务是什么?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什么?
钱大群:彭明盛去年来中国访问的时候,一万多名同仁在北京通过连线方式和他进行交流。最后董事长鼓励我们,不只是要做一个成功的公司,或是业务增长的公司,而是中国最好的公司,这里面含义很深。
什么是最好的?业务成长如何,份额是不是更大了,这些很重要,但最好的公司不光是在业务方面要成长,关键在于是不是能被当地所接受,能配合中国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最好的公司,除了业务健康成长,还要看能不能被中国企业、社会、政府认定你是对中国成长有用的公司。另外,你是不是真的能诚实地、以健康的方式做业务,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个很谦虚的态度,我们不能说我们就是最好的公司,我们有很多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追求真正变成在中国对中国有贡献的公司,而不是总部在美国的到中国来的一家国际公司。如果只能做到成功的业务这一点,我不认为我们是成功的。
GE:周伟焜卸任时,留下了很多市场份额的第一,你认为自己工作的实质是锦上添花还是其他别的什么?得到这个职位时,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钱大群: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将来的工作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亚太区总裁告诉我,我将成为IBM中国区总裁时,我只高兴了3分钟,这当然是我很盼望的工作之一,我很盼望回到中国。但是兴奋真的只有三分钟,我刚才说任重道远,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最怕的是同仁骄傲和自满,那样很危险。我来的任务是在庆祝第一的同时如何提升,使我们更成功。上世纪80年代的IBM,曾很骄傲,认为自己很棒。在快速变化环境里面,份额第一不代表什么。
第一还有新的定义,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产品线都第一,是不是在Hong Kong第一,在台湾第一了;我在中国第一,是不是在华南也第一了,在制造业第一了,在金融业也第一了。我担心能不能使大家更有活力地去开创一个更成功的领域。现在的市场发展很快,我们追求两倍于市场的增长率。
GE:根据2006年的财报,惠普在营业额上超过IBM,首次成为IT业老大。中国市场是IBM和惠普都非常看重的市场,IBM中国打算在未来向全球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大群:惠普的总体营业额比IBM多一些,这不是我们担心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公司。在过去几年中IBM率先看到IT产业在进行重组,很早IBM就决定,我们不追求把低端的产品如PC当作主力,要走高附加值的产品线。有打印机的、有PC的惠普,跟今天这样一个崭新的IBM,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IBM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35.4亿美元,是过去15年来最好的。
中国的2006年第四季度的表现很值得欣喜,从获利角度看,很健康。另外我不担心获利是不是超过惠普,我没有兴趣去比,因为两个公司不一样。我关心的是,是不是一个健康有序经营的公司,我获利虽低,但是拿到总部更多的钱投资不是很好吗?我们不是争一时,我们要争千秋,我们来不是只做一两季度的业务。
GE:1993年您成为IBM台湾首位当地出生的CEO,此前都是外籍人士。而现在,IBM大中华区的服务、软件、系统三大事业部包括渠道、中小企业部在内,领导人无一大陆本土人。在任期间,你对IBM在中国的人才本土化问题有什么考虑?
钱大群: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进IBM是30年前,从基层的操作员做起,那是一份不需要学历很高的工作。经理面试时说,我不是要找一个10年、20年的操作员,而是一些可以培养的人才,走出机房后可以走到不同的单位,有朝一日成为我的主管。当时我刚从台湾淡江大学毕业,还在找工作,我听了反应不过来,不知是真是假。
所以我现在讲培养本土人才的口号没什么意义,我能不能真正招募本土人员,就像当年那们IBM经理培育我一样来培育在中国的下一代,这是很重要的。将来不止在IBM中国的领导需要更多的本土人甚至于应该在IBM总部要很多中国人。我觉得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个CEO接班人,而是要培养很多很多的中国人才,能够在整个IBM舞台里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如果世界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中国和印度,你在更高层应该有更多中国本土人的声音出现。所以我来的理念有点像我当年第一任经理在口试时留给我的印象,我是以这样的心情接掌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