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近日,伴随着再度兴起的“残墨风波”,人们在中国已经加入WTO五年之久的今天,又从一些媒体的大篇幅报道中,嗅到了一丝久违的“出身论”的味道。2007年1月中旬,广州消费者田原以“墨盒提示更换之时仍有残墨”为由,将国际著名的IT巨头爱普生告上了法庭,尽管本案的被告迄今尚未收到法庭传票,一场针对跨国公司的“道德审判”,却已经在媒体上轰轰烈烈地“开庭”了。在这个无形的法庭上,媒体人士和法律专家几乎众口一辞,认为“残墨问题”是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的“欺骗”。犹如汽车的油箱指示针到达报警红线时,油箱内还有少量汽油一样,任何一种品牌的墨盒在完成其使用寿命之时,必须保留一部分残墨,从而确保打印机的安全和打印质量的稳定,这是一个全球喷墨打印机领域的常识。正因为如此,主流墨盒生产企业都在其包装和说明书中印上了对于消费者的特殊承诺:确保消费者在一定打印环境和打印标准下能够完成多少页的打印任务(业内简称为标称页数),满足标称页数 而不是“将墨用尽”,也是打印机行业通行的客户承诺。当然,对上述的所谓“常识”提起挑战,是一个消费者应有的权力,而且很多情况下甚至可能成为促进行业规范改进的契机,应该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兼容墨盒生产基地,本土企业正在以非常凶猛的姿态改变曾经是跨国巨头一统天下的全球墨盒市场版图(在中国,消费者所购买的墨盒中,已经有40%以上来自本土墨盒企业),但在连篇累牍的媒体报道中,却没有一个专家、一个媒体说出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本土企业生产的墨盒也同样存在残墨,也同样存在对消费者可能的“欺骗”。跨国公司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傲慢与偏见”,当然需要在媒体和全社会共同的监督和抨击下,得到应有的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针对同一个问题,对跨国公司的要求就必须严格,而对本土企业则可以适当“从宽”。不幸的是,在此次关于残墨问题的探讨中,许多媒体和专家却一再陷入了这样一个狭隘的“出身论”怪圈。“一盒有残墨的墨水平均能污染60立方米的水源,可以想象,每年销售的3382.4万只墨盒,即使每只墨盒只留下一滴残墨,也能污染15000亿立方米的水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将是非常可怕。”在各方媒体的报道中,这一组数据被反复引用,作为跨国公司给中国带来巨大污染的确凿证据,然而,同样耐人寻味的是,那生产和销售了这33824只墨盒中40%份额的本土墨盒企业,在针对这一问题的口诛笔伐中,却再一次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是不是本土企业生产的兼容墨盒科技先进、对环境完全没有污染呢?答案却恰恰相反,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打印显像应用分会曾经选择了爱普生、惠普、佳能、利盟等国际企业生产的原装墨水和许多本土企业生产的兼容墨水,针对欧盟《指令》中涉及到的铅、汞、镉、六元铬、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6种有害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全面测试。结果显示,原装墨水有害物质的含量很低甚至完全没有,而本土企业所生产的兼容墨水,其有害物质含量则严重超标。客观地说,媒体舆论在残墨问题讨论中的这种倾向,反映的是公众对于本土兼容墨盒产业发展的期待,应该说,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心愿。但是,中国加入WTO五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已经一再表明,发展民族产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民族企业在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与国际企业展开全面的竞争,汽车产业如此、电脑产业如此,就连我们一直认为最传统、最需要保护的牛奶行业,本土企业也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逐渐击退了雀巢等跨国巨头的全面进攻。过度的产业保护只会培养“长不大的孩子”,过度的舆论保护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