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由江苏移动牵头召开的SP(SMS内容服务商)诚信联盟大会在南京举行,国内16家SP厂商参加了此次会议,在汪延(新浪网CEO)、Pony Ma(Tencent公司CEO)、王雷雷(TOM网CEO)等一大批人们熟悉的少壮派CEO身影中,有一位年长者特别引人注目,他长得极像台湾省演员寇世勋。他就是第一个将SMS技术带到了中国,又第一个将中国SMS发向了华尔街,被海外媒体誉为“中国SMS第一人”的上海灵通网CEO杨镭。
第一次创业:中关村里的奋发岁月
杨镭的第一次创业是在全国的IT中心——中关村。1988年,中关村刚刚形成,后来的许多大公司,如四通、联想等,都是在那时起家的。那时候一台386的电脑要万把元钱,486还没有出来。
“当时有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说几个同学要搞一个公司,问我有没有兴趣过去聊聊。我们4个人就跑到他家去了。大家边喝啤酒边聊,很有点激动人心。然后我们4个就开始筹划自己的公司,当时主要的业务只是电脑销售。”大家约定,项目完成后,所有利润留在公司用于发展。
第一个单子,公司靠关系倒腾了一台486,当时486值4万多元,他们赚了一大笔。
后来又陆续接到一些单子。很快,他们在中关村租了一层楼,公司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测试室。从倒电脑起家,到开展系统贸易,一年可以做到几百万的生意,公司的成长非常迅速。当上万元户的杨镭,买了一双130多元的NIKE高帮鞋。那时他正读研究生,关系挂在单位,每月工资才102块。“那时穿NIKE鞋,感觉挺牛的,到了周末,我便穿着这双鞋去找其他三个人玩。在北京德胜门附近一家海鲜餐厅,一顿就吃掉几个月的工资。”
“那时候我们特别兴奋,心想着十年的钱都挣回来了!后来一笔生意就是几十万的,可是很奇怪,我再也没有激动过,再也没有对钱激动过。”
然而当公司运转正常大把赚钱的时候,杨镭却选择了远赴美国读书。“那时如果我坚持下去,没准就是联想级的IT大鳄了。但是我不后悔,我喜欢冒险,喜欢推翻了一切从零开始。”
第二次创业:把SMS技术带到中国
“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和他们老板见过面,他很满意我,让我到美国来的时候到他那里看看,如果合适,就留下来,不合适,就去读博士。结果我选择了留下,现在想起来,比起一般的留学生,我的确要幸运得多。”
如果没有“创业”这个心结,或许杨镭到现在还在硅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对于喜欢冒险的杨镭来说,这样的日子实在没有挑战性。“我特怀念当年在中关村创业的过程,整天想着法儿做点事,我太太就说你怎么整天唠叨创业,有天拿咱们家的积蓄,你到中国转一圈,赔光了你也就踏实了,你就不再喊这事儿了。”
不久机会便来了。1995年的一天,波士顿技术公司驻亚太区的副总裁找到他,希望他能与他们结盟,成立销售SMS技术和语音信箱技术的STI公司。这项技术原产于欧洲,缺点是只能发送英文SMS,当时中国的硬件和市场都没有准备好。
杨镭一下子就兴奋了。“虽然当时那家公司投的钱很少,但是我觉得是个机会。”就这样,1995年,杨镭再次以创业者的身份站在了北京的街头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快速地成立了公司,购买了设备,并开始招人,然后去推销自己的产品。为了节约成本,他住在妹妹的一套空房子里,那是一个筒子楼的一楼,房子很小,进去是一张床,剩下的地方只够摆一个床头柜。那栋楼的门口堆满了自行车,楼道中百分之九十的灯泡是坏的。每天晚上他得扒开门口满满的自行车队,穿过黑乎乎的狭窄楼道回家。“一下子从美国那个漂亮的房子,到了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的确不习惯。”他坦言。
“我当时重点就是把语音信箱卖给ChinaMobile,原理很复杂,于是我举了两个例子,上飞机的时候,如果有人指导3排的从前门走,4、5排的后面走,那样就不会瞎上,机厢里也不会堵,我们的机器就是起到了这么一个指导作用。否则要是我们用一个computerbus,通过一个什么交换,他肯定蒙了。”杨镭把成功更大程度地归结到他的推销术,他说他能把复杂的事情通过很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到1997年的时候,已经有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生意经他的手出去了,但那时候,他还从来没去过公司在美国的总部,也没见过那部机器是什么样的,仅有的,只是当初公司给的两张产品介绍。也正因此,杨镭被称为业界“最好的推销员之一”。到了1998年七八月份,STI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70%,排在后面的5家公司分了余下的30%。
SMS技术就这样来到了中国。
第三次创业:获得“风险投资之父”青睐
1999年,杨镭回美国过圣诞节。“当时我和太太已经在北京买了别墅,生活很安逸。”然而就是那一年在美国,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热潮,收音机、电台、报纸、广告全是startup(创始企业),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杨镭再一次热血沸腾,他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他再次离开了收入丰厚的STI公司。
“第一我要进入这个行业。当时我特想进Yahoo!,如果能进Yahoo!,不给我工资我也干。我相信半年以后,公司一定会知道我是最好的;如果我能把Yahoo!中国带回来做,肯定能做得特别棒。如果我进不了这行,就投资别人的公司,做风险投资;最后一招,就是自己搞.COM公司。”
有一天,杨镭在洗澡的时候灵机一动,冒出了网络情报的构想,“我把各个厂家的东西和价钱拿过来,都放到互联网上,对同类产品的差价进行比较。如果我能给厂家提供这种服务,它肯定有兴趣,当时这个商业模式就这么出来了。”他找了三个志同道合的人迅速成立了一家公司——RIVALWATCH,并开始写商业计划书,开始去找风险投资。
不久,杨镭幸运地遇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位大人物——美国“风险投资之父”阿瑟·罗克。阿瑟·罗克是一位传奇人物,整个美国的风险投资体系都是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手建立的。“他是第一个投苹果的。他不止一次跟我说,他一生创办过500家公司,都很成功,很多家名列财富100强。他同样看好我们。”在他的帮助下,到2003年的时候,网络情报公司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其实当这个CEO是很有点故事的,当拿到风险投资的时候,董事会竟然通知我说,这个CEO是暂时的,董事会会寻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来担当CEO。当时的心情真的很不好受,有点‘被人家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想法。但是没有办法,这就叫忍辱负重。”于是这四年里,杨镭不断地帮董事会寻找能够接替自己的人,然而选出来的人却被董事会一个个否决,都认为还不如杨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镭做了四年半的CEO。
第四次创业:将掌上灵通从“弃儿”带向纳斯达克
2003年,杨镭再次选择了重新创业,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企业掌上灵通公司诚邀他加盟时,仅两个星期,他就果断地做出决定,只身飞往上海。2003年3月,杨镭正式就任掌上灵通CEO。而在杨镭接手前,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专营无线增值业务的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当时董事会给他的任务是“在高速飞行中修理飞机”:不减缓营收增长势头,解决结构性问题。
掌上灵通的前身是英斯克公司的一个商务部门。英斯克成立于1999年6月,是中国第一家提供无线计费增值服务的软件供应商。2001年4月,掌上灵通从英斯克公司分拆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公司。表面上看,分拆的原因似乎是因为软件业务的客户是运营商,而无线增值服务面对的是个人消费者,两种业务的商务模式完全不同。实际上,当时处于顶峰时期的英斯克将无线增值业务剥离,是因为更看好软件行业,要集中精力做软件。公司的4个创始人全部留在了英斯克,掌上灵通顿时变得像个弃儿。
上任后,他对掌上灵通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杨镭调整公司架构,使它最大程度地合理化,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能力。他说以前公司的架构就像“很多块自留地”:“产品由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如果这个产品比另外一个好卖的话,你的收益就会比别人高,好比每个人都有块‘自留地’,离水源近的那块,条件得天独厚,打的麦子就多。这种环境,不是一个大军团作战的气氛。”杨镭努力打破了这个架构,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公司的最终利益为重,而不是各自为战。
杨镭发动了地面营销攻势,向投资者传递“掌上灵通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讯息。一年内,他在全国建成了100多个销售点。随后,他又与美国特纳广播集团、ChannelV、日本Sony音乐等一大批全球娱乐内容商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灵通网将他们的娱乐资源变成手机屏保、彩信、铃声和各种手游。比如,签约Sony后,在上海像F4这样当红艺人的歌曲铃声只有在灵通网上才能下载。
杨镭还亲自试用各种公司业务,他用SMS与远在美国的妻子沟通聊天,甚至吃药、添衣都用SMS通知。他还试用各种彩铃,“我现在铃声是《两只蝴蝶》,以前我还喜欢过《披着羊皮的狼》、《挥着翅膀的女孩》等。”一年后,掌上灵通一举扭亏,销售收入涨了4倍,利润360万美元。
2003年下半年,掌上灵通开始考虑吸收媒体巨头的融资,初步的对象如Sony音乐、环球、Disney等。“我们想借投资加强合作,但不希望对方收购、控股。有趣的是,在随之进行的审计、评估和谈判中,掌上灵通的市值节节升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意识到:这样融资还不如直接去上市!”
杨镭并没有对那次历时两个多星期的艰难的上市路演说太多,他只是简单地提供了几个数据:“我们两个星期里面走访了亚欧美三大洲20多个城市,飞行里程4.8万公里,举行了100多场投资说明会,与200多家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洽谈。”
2004年,掌上灵通登陆纳斯达克,募资8500多万美元。从准备上市到成功,掌上灵通仅用了108天,这创下了“无线娱乐第一股”的辉煌。业界的评价是,掌上灵通的上市,意味着杨镭把“拇指经济”发挥到了极限。
而下一步,杨镭说,视频点播、手机网游将成为无线增值的热点,而WAP、彩信和移动语音业务增长平稳,今后的无线业务的方向和重点都在上述领域。
回顾自己一次次创业再离开再创业的过程,杨镭说:“对我来说,创业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喜欢‘创业’的感觉,因为很享受创业过程中的每一步,哪怕这个过程是很艰难、很痛苦、很折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