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首都剧场的气氛异常热烈。北京人艺第三代《雷雨》首演,也是人艺50年间第439场演出。五十年前,郑榕、朱琳、于是之、胡宗温等第一代老艺术家,以他们精湛的技艺,在人艺乃至中国的话剧舞台上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五十年后,杨立新、龚丽君、王斑、白荟等第三代年轻人肩负着重托与希望,在继承一种艺术风格、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文化传统的道路上前行。
经典不愧是经典,人艺不愧是人艺
昨晚的演出,大家最关注的是八成新面孔的演员们,他们能否在较高的起点上完成对人艺表演体系的继承,是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最终,他们以平实而真切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演了15年的繁漪,龚丽君非常自信,她的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感觉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她已经与繁漪融为一体了。王斑和白荟这一对周萍和四凤的新搭档,因为年龄与剧中人物更接近,而使整个演出更加赏心悦目。特别是第三幕四凤发誓永不再见周家人,第四幕周萍与四凤兄妹相见等几场爆发力极强的感情戏,都表现得十分成功,让不少观众感动得落泪。杨立新饰演的周朴园威严中渗透着孤独,虚伪中闪现着真情,全然不是以往舞台上脸谱化的资本家。
一位老观众看完演出十分激动,他说他又看到了老人艺的精、气、神。也有不少观众是第一次看《雷雨》,他们不住地说,太好了!经典不愧是经典,人艺不愧是人艺。
凸显人性和人的命运,是一次观念上的变化
人艺老艺术家顾威曾在第二代《雷雨》中出演周朴园,并在九十年代末出任二代《雷雨》导演。此次,他接任三代《雷雨》导演,他将自己的出发点定位在人性的解放上。
他说,这次重排《雷雨》遵循两个原则:尊重经典,尊重剧本。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可能也不应该随意性地、趋时性地乃至媚俗地“适应时代”。《雷雨》的三次排演,应该说是与时俱进的。1954年首次演出,不可避免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1989年再排,夏淳导演非常可贵地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某些解释,但仍未跳出社会问题剧的框框。今天将《雷雨》定位于人性、人的命运的呼喊与抗争,这是一次观念上的变化。《雷雨》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围绕繁漪展开的,她的性格就像雷雨,爱憎分明,反差极大,所以繁漪成了这一版《雷雨》的第一主角。这次,舞台上所有的调度、气氛制造都是围绕繁漪展开的。全剧结尾,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周朴园都离开了,只留下孤独的繁漪一人在台上,三声霹雷炸响,大幕缓缓拉上,这个结尾是这一次的独创。
还原作者初衷,表演非常成功
夏淳之子夏刚和曹禺先生的女儿万方本是“发小儿”,父辈们在一起切磋《雷雨》,他们就在一起玩耍。如今,他们一个成了电影导演,一个成了作家,是《雷雨》又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夏刚说,我在电影学院上学时就导演过《雷雨》片段,前几天在一所中学讲戏剧课时也是以《雷雨》作例子,每一次我都会受到感动。第三代《雷雨》还原剧作本来的精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物命运,并将人性挖掘得更深,处理得更细,说出了许多在那个时代无法说出的话,非常成功。《雷雨》中的每个人都有良知,都值得同情,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其实,人的悲哀正在于人的局限无法突破,这正是《雷雨》的经典魅力之所在。
万方对这一版演员的表演非常满意,认为他们无论从年龄、气质上,都与原作要求十分接近。虽然没有很大改动,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强调人性化处理上的用心,特别是周朴园与侍萍相认那一场戏,演员细腻的表演,传达出与以往舞台处理完全不同的效果,更加令人感动。
80岁高龄的郑榕特别高兴,中场休息时他来到后台,直夸“孩子们”演得好!郑榕说,年轻演员们在忠实于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道路上前行,他们没有卖弄技巧,而是深挖人物的内心,值得表扬。我当年演周朴园也走了不少弯路,是演了几百场之后才有了后来比较成功的周朴园,在这一点上,年轻演员比我们强。这种保留剧目可以锻炼年轻演员,使人艺的风格和精神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