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终于上映了…… 不容易!
还记得去年上影节前夕,本来被定为开幕片的《八佰》突然被撤出电影节,随后马上又取消了原定于7月5日全国公映的安排,放弃了当年的暑假档。
《八佰》去年7月5日定档海报
具体原因也不太确定。
只知道贾樟柯导演为此发了一条微博:“电影事业,不能这么搞。”
后来据称是期望能够在2019年年底上映,赶上春节档。
但是万万没想到,疫情来了,电影院关了。
直到八月初,《八佰》终于定档。
从2019年7月5日到2020年8月,这一等便是整整一年多。
看完点映之后,铺子觉得这也算是好事多磨吧,这部电影,绝对值得等这么久。
今天铺子就来给大家说说这部电影。
首先是《八佰》故事背景,想来大家多少都应该有一些了解了。
还是先简单说一下。
虽然这段历史在细节方面还有一些争议,但整体上的过程还是明确的。
淞沪会战,上海历史老照片
1937年8月13日,日军入侵上海,淞沪会战全面爆发。
这也是全面抗战后,中国军队和日军进行的一次大型会战。
历时三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伤亡30万人,阵亡15位将军,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比如其中最惨烈的罗店战场,也被称为“东方凡尔登”和“血肉磨坊”。
一个师的兵力,上万人,最短三个小时,最长一天,就全部打光了。
中国军队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最后的尊严。
《八佰》剧照,四行仓库外景
但是在装备和实力的差距下,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在不得已之下,选择了全面撤退。
也就是这个时候,一方面为了掩护掩护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
另一方面也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军队抵抗外敌的必死之心,五二四团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历史老照片
四行仓库是一座25米之高的混凝土建筑。
原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4间银行合资建设的仓库,由于先前已经被征用作为第八十八师师部,因此仓库中贮存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
现在的四行仓库,墙面的弹孔被保留了下来
物资充足,城高墙厚,也算得上易守难攻。
但这还是一次自杀式的任务。
因为虽然对外宣传是一个团,但其实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不过四百余人,号称八佰壮士,以迷惑日军。
所以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准备好葬身于此。
四行仓库就是他们最后的坟墓。
四行仓库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建在苏州河畔。
仅一河之隔,便是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由英法驻军,是当时战乱的上海中的一方乐土,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八佰》剧照,苏州河对面的灯红酒绿
可以说,苏州河两岸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这一役,孤军坚守最后阵地,力战四日夜,击退日军六次围攻,可歌可泣。
《八佰》这部电影就是事无巨细地还原了这四天四夜的残酷血战。
电影从第一秒开始,就以隐约可以听见的防空警报声开头,一下子就让人陷入了战争之中那种沉重、压抑的情绪之中。
出品公司的各种logo都放弃了原有的配音,只听见防空警报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眼前出现上海的一片焦土。
那是惨烈的淞沪会战所遗留下来的。
颇为意外的是,导演管虎并没有采取英雄主义式的战争片拍法。
既没有特别塑造这位被载入史册的团长谢晋元的英雄形象,
也没有编撰个人主义浪漫式想象中的英雄来扭转乾坤,反而是让一帮散兵游勇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说是散兵游勇,其实他们大多都是战场上的逃兵。
他们之中有,来自湖北只会种田的农民和年幼的孩子;
有来自浙江保安团只会打算盘的文职军人;
有来自东北军中当兵只为混口饭赚点军饷的老兵油子;
也有西北军溃散遗留下来的老兵。
他们有的从来没有端过抢,更别提如何扣动扳机。
尤其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开枪的勇气。
害怕、惜命、胆战心惊、东躲西藏,战事一打响,他们想的只有逃,逃回家;只有躲,保住命。
乱世之下,他们家中还有老父老母,少妻幼子等着他们回家。
所以说,群像戏可能是全片真正独到的地方。
乱世之中,焦土之滨。
由上至下,无论是苏州河这边舍生取义的军官,还是只想苟活的士兵,亦或是是对面的外国人士、富贵人家或者贩夫走卒,每一个人不过都只是震动的大时代下渺小到微不可见的小人物而已。
他们虽然渺小,但无一不是活生生的人。
管虎更是细致地使用了方言对白,让这群小人物们更显得生动活泼起来。
广东梅州的团长操一口粤式普通话,上海百姓一口沪语腔调,来自湖北、浙江、东北的士兵也各带乡音。
战事间歇中的他们,有人看报,有人抽烟,有人喂马,有人喝酒,有人写家书,有人用命守护着一套皮影戏,甚至还有人养了一只猫。
这些细节才是重点。因为这才是人,一个个年轻的、有温度的、有人性的生命。
虽然今天的我们称呼他们为八佰壮士,但其实他们每一个人不过也都只是想活下去的人而已。
这世界哪有那么多英雄,不是人人都可以是长坂坡前七进七出的赵子龙。
只不过外敌入侵,大军压境,保家卫国,匹夫有责而已。
但也正是他们,一个个只想活下去的他们,筑成了我们真正的血肉长城,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践行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惨烈。
人物鲜活之外,《八佰》最具野心的当然是苏州河两岸的相互可见设置。
这也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这场战斗中最独特的一点,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场被民众实时围观的战斗。
苏州河两岸,此岸是地狱,彼岸是天堂。
地狱望着天堂,是一片纸醉金迷、歌舞升平,让人心生羡慕,更别提是这些刚刚亲历过生死的战士们;
天堂望着地狱,是战火纷飞、血肉模糊,是中国军队最后的坚守,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
所以这场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表演,它有多残酷,也就有多荒诞。
正如片中的特派员所说的:“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对于民国政府来说,这场表演的意义在于表现中国军队抵抗外敌的决心,以期望获得国际社会上的更多关注和帮助。
所以河对岸才有那么多的各国观察团,甚至还出动了飞艇这种庞然大物来观看、欣赏、解析这场战斗。
对于苏州河对岸的中国百姓来说,这场表演的意义在于振奋人心,一扫抗战以来接连败仗的低迷气势,
让全体国人看到中国军人的血性、气节和信念,让所有人知道中国人抵御外敌不死不归的意气。
而对于河这岸的八佰壮士来说,他们当然知道自己必死的下场。
所以他们要让自己的每一个牺牲都能够惊天动地、震撼人心。
无论是绑着炸弹、高呼姓名地跳下楼去与日军同归于尽;
还是以血肉之躯撑住升起来的旗帜不倒;
或者不丢下任何一个伤员爬也要爬到苏州河对岸。
无一不令河对面的观众、令今天大银幕前的我们动容。
所以这是一个星星之火如何燎原的过程。
八佰壮士是火种,苏州河对面的观众是助燃剂,全国四万万的同胞甚至全世界反抗法西斯的人民才是最后的燎原之火。
这场火无疑是点着了。
苏州河对岸的百姓,从战斗开始第一天的隔岸观火、各忙各事,
到第二天社会各界不惜舍身赴死地为对面输送物资,
再到第三第四天的捐款捐物、守在岸边,心系对面生死。
就连孙记者这种原本从中牟利的双面间谍,都被八佰壮士的义举所触动,
最后毅然选择在枪林弹雨之中帮助伤员过桥,成为八佰壮士的一员。
八佰壮士的壮举,让近一个世纪之后在大银幕前观影的我们为之动容。
因为这部电影,肯定会有更多的人记住这里的。
正如片中的台词:“我们的后人一定会记住这里。”
这也正是电影《八佰》的意义之一。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