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了2篇关于墨西哥的文章。墨西哥的命运,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和世界最强国相邻,却看不到希望,长期以来,墨西哥的人均GDP远超中国,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不如中国,基础实施更不如中国。
后台有人留言,你怎么不提加拿大呢?都是美国的邻居,加拿大却过得很好。
那好,今天就来聊聊加拿大。
温莎在左,底特律在右
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加拿大,是在2015年,当时我在底特律的美国通用公司总部大楼,与加拿大的温莎市(Windsor),仅一水之隔。两座城市,一大一小,底特律人口70万,加拿大温莎人口20万,虽然近在咫尺,气质却迥然不同。
底特律是什么样的城市?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美国典型的“废城”,曾经是美国制造业中心,后来产业外移,富人逃离。底特律的人口自1950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3%,市中心破败不堪,瘾君子如僵尸一般,在大街上游荡,因为治安太差,当地的房子,1美元都没有人接手。
“废城”底特律的市中心
而在通用公司大楼,放眼望去,一水之隔的加拿大温莎,看上去更小巧可爱、干净整洁。在望远镜里,我可以看到对岸: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屋前草坪,屋后泳池,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日子富足而安逸。看起来,加拿大人过得并不比美国人差。
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小时候总被教育,落后就要挨打。但看着眼前的加拿大,既没有核武器,也没有航空母舰,连军队都只有区区7万人,在美国眼皮底下,不是也过得好很好嘛?另外,但凡英国的殖民地,一般都很发达。比如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甚至是“中国香港”,等等。总之,和美国、英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也有过同样的想经历。去的地方越多,经历越丰富,思考越深入,就会慢慢修正自己原来的想法。
先说加拿大。
如今岁月静好,当年血雨腥风。
独立之后的美国,从未掩饰对加拿大领土的野心。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 曾说过:“美国注定将扩张到北半球的整个北部。”很显然,在美国人的眼中,加拿大理应属于美国。
19世纪,美国英语里还有一个词组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意思是,美国被赋予了向西扩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天命。“昭昭天命”最初只是一句口号,但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词。
几年前,懂王曾经当面质问加拿大总理小土豆:“放火烧白宫的不就是你们吗?”
有很多人说,懂王没文化,火烧白宫的并不是加拿大人,而是英国的正规军。这话也没错,但如果一定要较真,历史的真相是:1814年8月24日,由一个爱尔兰出生的英国将军Robert Ross,领导一群加拿大人,火烧了白宫。1814年的时候,加拿大是英国的一部分,很多加拿大人参加了英国军队,而火烧白宫的主要成员,就是加拿大人。
火烧白宫
加拿大公民考试官方教材《Discover Canada》第17页文字内容:In retaliation in 1814, Major-General Robert Ross led an expedition from Nova Scotia that burned down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D.C. Ross died in battle soon afterwards and was buried in Halifax with full military honours。作为报复,Robert Ross少将在 1814 年率领一支来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远征军,烧毁了华盛顿特区的白宫。不久之后,Robert Ross在战斗中阵亡,并以全军荣誉被埋葬在哈利法克斯。
在墓园入口的一块匾额上这样写道:“多亏这些长眠于此地的水手和士兵,我们没有变成美国人。1812年战争中,他们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对中国的兼并,在海上和陆地上奋战至死。”
时任加拿大总理哈珀说,1812年战争是加拿大成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抵抗美国侵略的共同目标把英裔、法裔和原住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泛加拿大认同感的起源,使联邦的建立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加拿大的“抗美战争”凝聚了各族裔的共识,也是建国大业的基石!
简言之,加拿大这个国家,就是“抗美战争”打出来的。
总结这场战争的过程:美国趁人之危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势单力薄,向英国求援。当时,大英帝国的余威犹在,刚吞下美国独立战争的苦果,这口气不能忍,下决心要教训一下美国。于是果断出兵,英加合伙,把美国人打回了老家,顺便烧了美国中央政府办公室。
2014年英国驻美大使馆搞了个庆祝火烧白宫200周年活动还发了插着蜡烛的白宫蛋糕照片到官推上,后来被美国网民喷得删po道歉了……
历史上,美国曾经2次入侵加拿大。
第一次,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时美国十三州联军已经进军加拿大,试图将加拿大变成第14州,无奈加拿大有英国协防,美国搞不定,夹着尾巴逃跑了。
第二次,发生于1812年,也就是火烧白宫那次。在1812年的这场战争里,美国和加拿大首次入侵了彼此的国土,其结果却仅是无谓的伤亡与破坏,并未给任何一方带来利益。这份经历让双方再也没有互相动武的兴趣,使北美格局日趋稳定,终于演变成现在的和平。
加拿大的人口结构和墨西哥完全不同。
根据2006年的人口统计,加拿大白人占总人口的89%,而美国是66%。2020年,加拿大白人比例依旧高达73%。历史上,加拿大的白人比例,一直高于美国。而墨西哥就不同,主要由Mestizo(印欧混血)60%,Amerindian (印第安人)30%, 白人9%, 其他1%。
本质上,加拿大和美国、英国之间的矛盾,属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加拿大被美国侵略,求英国朝廷出兵,英国人有求必应,但是墨西哥被美国欺负,什么时候见过西班牙出兵相救?很显然,虽然都是殖民地,加拿大在英国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墨西哥在西班牙眼里的分量。
我与墨西哥人合影
越往乡下,黄种人比例越高
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帝国,分别是英国和西班牙。而殖民地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本地文明发育不完善,人口也不多,比如北美和澳大利亚。另外一种,本地有发育完善的古老文明,人口较多,比如印度、埃及、墨西哥等。
第一种类型,主要是英国的地盘,殖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屠杀当地人,比如美国的印地安人,澳袋的土著,新西兰的毛利人,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大屠杀之后,进行大规模移民,在当地建立大型种植园,为欧洲本土提供廉价原料,同时也把母国的治理体系导入殖民地,经过长时间的统治,殖民地就慢慢融入英国主导的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后来美国崛起,取代英国,成为新的带头大哥。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就成了如今的“五眼联盟”。
英国殖民者有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就是“割印第安人的头皮”,凭印第安人的头皮,就能获得丰厚的奖励。对美洲土著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发生在16世纪~19世纪,造成2500万印度安人死亡。作为对比,现存北美印第安人仅存200多万人,只占英国殖民者登陆美洲时印第安人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足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1703年,新英格兰(英国的北美洲殖民地)的清教徒,在他们的立法议会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皮,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
为了彻底消灭印第安人,英国殖民当局不惜下血本,杀死一个印第安人的赏金基本就能保证一户白人家庭过上足足一年的中等家庭生活(最低标准)。要知道在18世纪初,英国伦敦女佣的年薪才5英镑,波士顿的家庭医生收取一户顾客的年费也是5英镑,英国皇家海军水手的年薪不过11.5~15英镑,英国家庭教师的年薪不过16英镑,当时一个黑人奴隶的平均售价为25英镑。
英国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几乎就是赶尽杀绝,这种凶残程度,法国人、西班牙人,也只能甘拜下风。
而对于第二种殖民地,英国和西班牙都有,他们只把殖民地当作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没有系统性导入产业链。时间一长,这类殖民地和欧洲宗主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至今依然陷在困局中,不可自拔。其中,最优代表性的就是墨西哥、印度、埃及等。而墨西哥又是第二种殖民地里面,发展相对较好的国家,原因也很简单,靠近美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美国的残羹剩饭,墨西哥第一个吃到。
说到底,所谓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美国的成功,不是英国帮助殖民地脱离贫困,而是永久地消灭了贫困人口。
几百年后,残酷的杀戮渐渐被世人遗忘,如今提起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个几个成功的典范。而事实上,更多的殖民地,生灵涂炭之后,被遗弃在历史的角落,无人问津。
比如说:瓦努阿图 、图瓦卢、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莱索托、博茨瓦纳、加纳、马拉维、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赞比亚、乌干达、汤加、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冈比亚、伯利兹、圭亚那、特利尼达和多巴哥 、牙买加 、格林纳达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也门。
除了上面这些被遗忘的国家,极少数成功的非盎格鲁-撒克逊体系殖民地,就只有香港、新加坡。
这两个地方,都是华人为主的地区。香港能成功,除了华人本身的努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被美苏两大集团封杀,香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窗口,中国广大的腹地,滋养了香港的成功。
至于新加坡,首先是因为有强有力的华人领导人,其次,占据了马六甲的战略要地,再次,本身人口少,相对而言,好管理。甚至有人说,新加坡是李家坡,与其说是一个国家,还不如说是李氏家族经营的一个大型公司。新加坡的成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的成功。
地理决定论。
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中讲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类绝大多数的文明体都出现在温带,贫穷国家往往出现在热带。以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划分,处在中间的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包括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处在30度线以外。如果纬度再高点,南北纬40度以外,那可都是那清一色高收入国家。
墨西哥在中等收入陷阱附近徘徊几十年,一方面主因是美国剥削,另外一方面,地理环境决定了,墨西哥人比较懒散,缺乏进取心。
墨西哥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很多地方,粮食可以一年三熟,还有遍地的野生动物,人们没必要长途迁徙寻找食物,没有生存压力,人的进取心,就会慢慢退化。
在寒冷地区,为了抵抗寒冷,需要穿更厚的衣服,需要建更好的房子,生活所迫,很多的技术进步就实现了。而且在寒冷地区,粮食基本一年一熟,就会逼着让人富有进取心,提高农业技术,研发存储设备。更进一步,就是迁徙、争夺、打仗,改良武器、寻找新的生存地。气候也许就是西欧率先诞生工业文明的原因之一吧。
卖椰子的墨西哥小姑娘
墨西哥湾有一个特尔米诺斯潟湖(Laguna de Términos),远离大城市,几乎没有中文游记描述这个偏远的地方。在潟湖和大西洋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半岛,岛上有一个“卡门城”。我们在卡门城的一个路边小店停下,休息。
小店是一个茅草屋,虽然简陋,却也干净整洁。店主小妹妹,面目清秀,和一路上所见乡民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仙女。我本来想买几瓶可乐,没想和足球一样大的新鲜椰子,居然比一瓶可乐还便宜,果断改喝新鲜椰汁,我记得大概5块人民币一个大椰子。
后来,我通过简单的西班牙和翻译器沟通,了解到,原来这个小女孩是附近村子的农民,她在这里开一家小店,吃住都在这茅草屋中。她的茅草屋就在海边,在这里可以远眺海平线,看潮涨潮落,白云苍狗。看起来这个小姑娘的日子过得非常有诗意,一人、一屋、一狗,一吊床,过着悠闲的日子。这种生活真是什么都不缺,就缺钱!
一人、一屋、一狗,一吊床。
在我们一边喝着椰子水,一边在茅草屋休息,其间整整半个小时,就我们几个客人,总共消费也就几十元人民币。在这段时间里,她见路上有车过来,也没有主动去招揽生意,而是自顾自地玩她的手机。
小姑娘待人接物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慢吞吞,不急不躁,完全没有中国生意人那种“主动”的态度。“主动”这个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正面思考,可以是“积极进取、勤勤恳恳、商机灵敏”,负面思考,也可以是“不择手段、死缠烂打、老奸巨猾”。但至少,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
这位小姑娘,体现了典型墨西哥本地人的生活态度。
她的茅草屋的建筑材料基本是可以就地取材,只要亲戚朋友出点力,就可以很快建好,成本很低。至于她的主要商品——椰子,也是上帝的礼物,根本不需要种植,遍地都是,随时可以摘下来卖!总之,他们的创业门槛非常低!在物产丰富的尤卡坦半岛,想要一份温饱,实在不难。
另外,尤卡坦半岛没有冬季,根本不要担心取暖设备,夏季虽热,但绝对没有到不开空调没法活的程度。我敢打赌,每天晚上,这小姑娘躺在吊床上,吹着凉爽的海风,就安然入睡了。空调是什么东西?不需要!对他们来说,甚至连电力,都是可有可无。
生意虽然清淡,但以她对自己的要求,不影响生活,从某些方面来看,她的生活质量,可能比我们大城市的人还好,只是没钱!只是没钱!只是没钱!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但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小姑娘如此佛系的生活态度,应该早就被冻死了。
殖民2.0版——高科技殖民。
早期的殖民,简单粗暴,主要手段就是占领土地,获得市场,奴役人民。这种方式,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因为扩大国土面积,要花很多钱,死很多人。
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之所以崩溃,原因之一就是国土扩张过度。庞大领土内部的民族、宗教、文化差异,会让管理成本极度膨胀,足以让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承受。
我上次文章中提到,波多黎各经过好几次投票要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第51州,但美国始终冷眼相对。开了这个先例还得了?那墨西哥人可能毫不犹豫投票加入美国,还有菲律宾,也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美国为何毫不吝惜地放弃了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
从经济角度来说,国土面积大,无非图的是土地、人口和资源。在20世纪之前,国土面积确实非常重要。但进入20世纪后,列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于领土侵略变得不再那么迫切,所以传统殖民扩张体系在逐步消解。美国等国通过金融资本就可以剥削掠夺这些国家。而武装占领,短期内,要付出政治军事成本,远期,还要付出更多的治理成本。最后,不但掠夺收益抵不上殖民成本,而且还要赔上一个殖民者的骂名。
以土地为例。
农业占GDP的产值,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虽然,农产品依然不可代替,但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极限。另外,如今的农业产业链中,土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低。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上升,比如说种子,尤其是转基因种子,这方面的核心要素,掌握在生物科技公司的手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孟山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都依赖美国的转基因种子。
再以资源为例。
就在14年前的2007年,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就有三家石油公司:
· 埃克森美孚公司 Exxon Mobil
· 皇家荷兰壳牌 Royal dutch shell
· 中国石油 PetroChina
而到了2021年,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只剩下一家资源类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除了另外两家金融投资,其余都是高科技公司。再过三五年,绿色能源发展之后,不出意外,世界前十将没有资源类公司的位置。
如今,加拿大的GDP为1.6万亿美元,墨西哥GDP为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排名前6的公司,除了特斯拉,就是网络科技5大巨头。5家公司的市值,都超过墨西哥整个国家的GDP。其中4家公司市值超越加拿大的GDP。
苹果:2.6万亿美元。
微软:2.5万亿美元。
Google:1.9万亿美元。
亚马逊:1.8万亿美元。
Facebook:1万亿美元。
如果说,二战之前,帝国主义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还是用坚船利炮征服殖民地,如今,收割超额利润的组织,已经成了跨国高科技公司,而国家机器已经聪明地退居二线,为自己的公司撑腰。手段更加隐蔽,但利润也更加庞大。
现在,支撑美国经济的这些头部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边际成本”极低!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以Google为例,它用高薪聘请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在美国硅谷构建了Google生态圈,你打开手机就是安卓系统,看视频就是YouTube,导航就是Google地图,收邮件就是Google邮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Google搜索。2020年,Google营收高达1825亿美元。
对Google来说,无论用户数量是5000万,还是1亿,又或者是10亿。成本几乎是固定的,如果1亿顾客可以维持Google不亏本,那么从1~10亿这9亿顾客的成本几乎为零,多出来的收入,几乎就净利润。所以,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发展战略几乎都一样,前期烧钱吸引顾客,后期垄断市场之后,开始割韭菜。
美国的支柱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微软、Google、脸书,NBA,等等,都呈现边际成本递减的特性。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无论墨西哥,还是加拿大,几乎都被美国通吃。
如今的加拿大,剩下一点点工业,也只是给美国做配套。除此之外,加拿大几乎都是靠出卖原材料为生。现在加拿大每年要把自己每年生产的85%的石油都出口给美国,美国是加拿大的最大贸易伙伴。不过好在加拿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坐吃山空的资本。墨西哥就不同了,资源禀赋远不如加拿大,而土地只有加拿大的18%,人口却是加拿大的4倍。僧多粥少,自然日子就过得远不如加拿大。
经济不能独立,主权也就谈不上独立。
北美防空司令部徽章
你听说过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吗?中俄搞了这么多年合作,在反导领域目前也就是进行计算机模拟联合作战而已,美国人是从冷战时期就承包了加拿大的天空,顺便废掉了加拿大军用航空工业。
如果你有在温哥华转机美国的经历,就会知道,加拿大的机场内,居然有美国的海关。在加拿大机场入境美国,接受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官员的盘问。这样的场景,大概也就是加拿大特色吧。
总结
都是美国的邻居,为什么,加拿大富,墨西哥穷?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头到尾,殖民者就不把墨西哥当自己人,纯粹一个原材料来源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墨西哥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也没有教育、研发能力。
其次,墨西哥资源不如加拿大丰富,人口却是加拿大的4倍,僧多粥少。
再次,地理原因造就了墨西哥人的性格,比较懒散,缺乏进取心。
国家和人一样,也有严重的鄙视链。懂王当年在白宫,和助手们讨论拉美难民问题时,就把拉美国家形容为Shithole,拆开看就是,shit (粪便) 和hole (坑洞),这个老顽童,童言无忌,说出了美国人心里的真实想法:拉美都是“粪坑国家”。
除了鄙视链,国家之间的阶层固化也非常严重。自从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的阵营就几乎没变。核心就是那几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然后就是西欧各国和日本。总人口不到10亿。二战后,能逆天改命的屈指可数,称得上国家的,仅韩国、新加坡,人口不到0.6亿。
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以前搞殖民,现在搞霸权。表面上看,从血雨腥风,变成慈眉善目,但本质依然没变,就是维护自己小团体的利益。最核心的就是美国的利益,然后是“五眼联盟”,再然后就是西欧、日本。千万不以为抱紧美国的大腿,就可以鸡犬升天,墨西哥已经跪美国几百年,依然看不到希望。要逆天改命,只有靠自己。
19世纪,美国认为自己的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就是统治整个北美洲。21世纪,中国的昭昭天命就是,突破西方国家的围堵,捅破国家阶层固化的天花板,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发达国家!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