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新片《不要抬头》选择在2021年12月24日上线,实在有点蔫儿坏。对于大部分美国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一份甜美、温馨、愉悦的圣诞礼物,反倒更像一种不太讨人喜欢的刺耳噪音。
亚当·麦凯似乎烦透了这个愚蠢的世界,所以在洋溢着欢乐气氛的节日说出这则悲观的末日预言——「毁灭吧,赶紧的」!
《不要抬头》
《不要抬头》既夸张、搞笑、戏谑,又准确、严肃、犀利,它是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则荒诞讽刺剧,也是对反智主义一次近乎狂暴的攻击。
一个也不放过!
故事开始没多久,亚当·麦凯就用一个近乎离谱的荒诞情节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讽刺闸口:一位五角大楼的高级将领,面不改色地用白宫的免费零食,骗了科学家主角每人20美元。
如果你能意会这一荒诞不经的情节中所包含的幽默感与现实性,那么,也许你就能接受《不要抬头》中的全部嘲讽与攻击。
亚当·麦凯以一种夸张变形、如同哈哈镜一般的方式,呈现这一看似科学、理性、进步,实则充斥着反智、愚蠢、疯狂的当代世界。所有搞笑、亢奋的喜剧情节,都包含一种愤怒的攻击性,同时混杂着一种彻底的悲观和绝望。
《不要抬头》的批判几乎无所不包:美国政治、媒体、资本、社交网络、好莱坞、民众、明星、知识分子,亚当·麦凯一个也不放过。
《不要抬头》对美国政府几乎火力全开。梅丽尔·斯特里普用一种刻意为之的浮夸演技,饰演了一个浅薄愚蠢的总统,矛头当然直指川普。但创作者也没放过希拉里(总统桌上她与克林顿的亲密合照暗示这个角色的希拉里成分)和拜登(以科技大亨闻科学家头发的情节影射)。乔纳·希尔饰演的傻儿子幕僚长,直接指向川普女婿兼高级顾问库什纳。
影片中的美国政治家极端自私、短视、无耻,为自己的政治利益可以至人类命运于不顾,他们玩弄权力、勾结资本、操控真相、欺骗民众。
《不要抬头》把美国媒体呈现为反智、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只关心收视率,追逐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不关心真正的社会问题,肤浅、无聊、装模作样、娱乐至死。
科技资本也被批判的体无完肤。影片中Bash科技公司的CEO是总统竞选的背后金主,这一人物微妙地混合了史蒂夫·乔布斯、杰夫·贝索斯和埃隆·马斯克等几个科技公司大佬的形象。
这个傲慢、贪婪、把自己当做神的科技精英,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指出男主角有几个肠道息肉,以及会在孤独中死去)、无所不能(把天灾变成财富),甚至妄想把这颗将要毁灭人类的彗星当做自己的潜在资产。
出于商人逐利的目的,他设法中止了总统发射导弹影响彗星轨迹的计划。麦凯刻薄地嘲讽了这些自封为理性的人的虚荣心,让我们看到在理性和彻头彻尾的疯狂之间,也许只有一线之隔。
影片中这场本来有可能避免的灭顶之灾,在权力与资本的勾结中,终于把人类带向毁灭。
本片不仅嘲讽美国权贵,也对普通民众毫不留情。影片中的美国民众反科学、反知识、反逻辑,他们只在乎那些肤浅的娱乐八卦、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只同意自己本来就认同的观点,却对真正重要的事视而不见。他们麻木不仁、极端容易上当受骗,被美国媒体洗脑欺骗,被美国政客煽动利用。
这些人中有狂热、攻击性强的网络暴民在媒体的煽动下网暴女主角,也有愚昧无知的起哄者参加网络上的火箭发射挑战把自己炸伤炸残,更有因为末日恐惧而打砸抢的街头暴民。
影片更是对社交网络大加抨击。社交网络进一步放大了所有人的愚蠢,变成一个过滤掉有价值的内容、只留下花边新闻、负面情绪和无效交流的垃圾场。仅存的一点理性声音,也淹没在大量无意义的嘈杂喧闹中。冷静、和平的沟通与交流在社交网络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
对科学家主角,亚当·麦凯也不手下留情。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明迪教授软弱、只能靠各种药物调节情绪,即便最初一心想要拯救世界,却很快被权力、声誉、欲望等冲昏了头脑,成为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工具。
作为媒体上最受欢迎的技术专家,明迪教授却在电视上说着虚假违心的话,镜头前以科学的名义欺骗民众,私下又背叛妻子出轨声名显赫的女主持,在醉生梦死的名利场中逐渐沉沦。
歇斯底里式的现实主义
亚当·麦凯在开场前插入了幽默作家杰克·汉迪的一个笑话:「我想像祖父一样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而不是像他的乘客那样在恐惧中尖叫」这个笑话有些类似鲁迅的铁屋子寓言,但却多了一分刻薄的黑色幽默。
一些批评《不要抬头》的文章,认为影片中的讽刺过度浮夸,与现实相距甚远。他们认为再愚蠢的当局和媒体,也不会对一颗彗星将在六个月后毁灭地球这种事,漠不关心。
果真如此吗?
影片前半段,最荒诞、最超现实的设定,就是所有人都对科学家口中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安之若素、视而不见。美国总统和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选择遮蔽真相,但媒体、民众对这个科学事实的逃避,则使这个故事有一种非常诡异的超现实感。
为什么片中几乎所有美国民众面对这一事实,都选择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选择视而不见呢?或许是人们早已习惯于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只关心自己想要关心的,在这种思维惯性之下,即便真正的灾难即将到来,人们也可以选择性地自动屏蔽。
虚拟社交网络上的人们,即便现实中还生活在新冠疫情这朵乌云之下,但他们也许一时还在为社会新闻焦虑、愤怒,隔天就看着花边新闻开心地吃起瓜来——今天有多愤怒,明天的忘性就有多大。
女主角凯特,一位染着红发、带着鼻环的当代卡桑德拉。她像那位古代女先知一样,对人类即将到来大灾难大声呐喊,却被众人当成疯子。
托媒体、社交网络和厌女症的福,这位当代卡桑德拉被网民集体网暴,被塑造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神经病,她愤怒表情的照片甚至被和曼森的照片放在一起做成梗图、表情包进行消费。
亚当·麦凯在这里顺带嘲讽了一下当代社会的厌女症。人们觉得女性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女性的专业程度也不够信任,既便是凯特发现了这颗彗星,她也往往被边缘化,人们宁愿相信一个礼貌幽默、情绪稳定的中年男教授——即便他满口谎言。
影片中,围绕即将到来的毁灭事件,整个美国社会分裂为两派——「不要抬头」派与「抬头」派。政治家为了竞选的政治目的、资本为了更大的商业利益,联合起来欺骗民众,利用反对科学的民粹主义浪潮,让人们不要相信科学家的话:「他们希望你害怕。他们希望你抬头看,这样他们就可以「俯视」你!」这是当代西方政坛的一种典型政治操纵与愚民话语模式。这些狂热的信众是「不要抬头」派。另一半人相信毁灭即将到来,他们恐慌、绝望,只能靠演唱会上A妹的正能量歌曲寻求慰藉。
所以,导演想说的是,真正带来末日的不是彗星,而是人类的愚蠢、自大、自私。彗星撞地球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外部事件,他想要通过人类面对这一极端情境的反应,来放大人性中的软弱与盲目、荒唐与不堪。
也许《不要抬头》的讽刺显得有点过于愤世嫉俗、缺少节制,但亚当·麦凯不过是用稍显夸张的讽刺漫画的方式,指出了一个最坏的现实。也许美国当下的现实还没有破败、堕落至此,但这样的可能性完全存在,甚至可以说近在咫尺。
当下人们可能仅仅因为对一个事件的观点不同,甚至只是对一部影片的评价有分歧,就能愤怒地互相讽刺、谩骂、攻击、挖老底。在社交媒体上随便打开一个热门话题看看讨论内容,还会觉得影片所描述的现实太过遥远吗?
亚当·麦克选择用一种夸张、变形、缺乏深度与严肃性的风格,呈现这个荒诞又现实的故事。对此一种普遍的质疑是,这种脸谱化的、缺少内心世界的人物,这种讽刺漫画一样夸张的手法,是不是会消解批判的严肃性,由此而无法抵达现实的复杂性。
这显然是一种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癫狂、荒诞的喜剧风格,更偏向类型化、寓言化,而非现实主义的。但现实主义是否必然以一种客观、冷静、理性、严肃的态度所呈现?如果作品所要表现的现实本身就是癫狂、荒诞的呢?如果影片要描摹的人物就是肤浅而缺少内心思考的呢?那么,这种浮夸、拼贴、恶搞的风格,是不是才更接近要批判的那个现实。
我们不妨将这种方式称为「歇斯底里式的现实主义」。虽然影片中的所有讽刺都非常直白、外露、夸张,但显然,以这样狂暴的方式去批判反智主义,批判人性的愚蠢和自以为是,反而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刻薄一点说,这才是一种可以让影片所嘲讽的对象都能看懂的方式。
影片中,愚蠢的人保守、封闭、极端容易被欺骗与被煽动,聪明的人狡猾、刻薄、为一己之私操控和利用普通民众——所有人似乎都无可救药。
然而,亚当·麦凯最终没有放弃人类。虽然在故事中,他没有用一个戏剧性的反转来拯救人类,但结尾显示出他对于人类的信心。结尾,男主角明迪回到了密歇根州的家,寻求妻子的原谅。妻子大度地接受了他,但也偷偷告诉了丈夫自己大学时的一次出轨。
亲人们、朋友们、爱人们,在最后的晚餐中等待末日降临。在一切即将灰飞烟灭之际,人们交谈、微笑、手牵着手,选择用爱与理性来对抗恐惧。
如果说,创作者在巨大的悲观、愤怒中,还保留了一丝乐观主义。那么,他给出的答案就是爱、理性与知识,只有这些,才有可能救赎盲目自大、软弱自私的人类。
大多数末日电影,虽然以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描述灾难,却往往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亚当·麦凯显然是反其道行之。这种意义上来说,《不要抬头》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毁灭地球的不是彗星这一天灾,而是人类愚昧无知、狂妄自大、固步自封——这也许是比杀手彗星更可怕的,一种反智主义、虚无主义带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灾难。
撰文:刘起
出处:头条号 @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