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起备受关注的高等教育平权行动案件,撕下了美国名校招生偏好的遮羞布。
原来,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政策,不但和种族有关,亚裔还成了焦点。
图片来自latimes,版权属于原作者
歧视亚裔申请人,招生公开的秘密?
首先,来看看美国大学的传统招生政策。
以哈佛为例,其毫不避讳对“ALDC”的偏好。
“ALDC”是运动员(athletes)、校友子女(legacies)、父母或家族曾对哈佛进行捐助,院长感兴趣名单上的学生(dean’s interest),以及教职员工子女(children of faculty)的首字母缩写。
大多数符合ALDC要求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
某种意义上,教育本身就不是公平的。
接下来,如果把名校的招生过程比喻成制作一块蛋糕,白色的蛋糕主体早已成型,就差再装饰下,看着更漂亮。
问题来了,几朵要用来点缀的小花,是选黑色、黄色还是棕色的?
没想到,这竟演变成零和博弈,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
高校追求“多样性”的教育价值,演变为对亚裔的逆向歧视。
本周,美国最高法院对高校平权行动进行了5个小时的激烈讨论。
亚裔美国人在大学录取中是否受到偏见的问题,成为全美关注的热点。
反对种族偏好的非营利组织“学生公平招生”声称,哈佛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在招生决定中考虑种族,违反了宪法对平等保护的保障,特别是存在歧视亚裔的行为。
图片来自nytimes,版权属于原作者
“亚裔必须有完美的SAT和GPA,但仍然无法被录取,” 现在是哈维穆德学院一年级学生的Horigome说。“朋友们说,我们的GPA比非亚裔高得多,但他们比我们更容易被录取,像是被‘加分’了一样,这造成了一种不公平的感觉。”
Kenji Horigome的大学申请包括GPA 4.2、选修难度大的课程以及令人信服的故事。他的爸爸已经过世,和妈妈(一名低工资的韩国城餐馆工人)相依为命。
他没有去申请哈佛或耶鲁。
类似的案例太多,激起了亚裔中产家庭的反思。
华人对于教育的不公平感并非凭空臆想。
重视教育的我们,回想孩子在准备大学申请时,家庭所经历的巨大压力和焦虑,来自哪里?
相信有不少家长会说,孩子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够完美,会因为对亚裔的偏见而达不到要求。
《Try Harder!》
图片来自imbd,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个“偏见”指的是什么?
本来,我们亚裔孩子为了争夺梦寐以求的名校席位,已经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亚裔学生在教育体系中总体上表现得很好,对录取亚裔孩子的标准,和其他种族学生相比,可能具备更高的要求。
阿罕布拉联合学区委员会的候选人托尼·范(Tony Fan)目睹了这些压力,以及一些亚裔为提高他们收到心仪录取通知书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他说,许多家庭正在搬到亚洲人较少的地方,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竞争。一些父母正在给他们的孩子改名,以掩盖他们的亚裔身份。还有学校的辅导员建议亚裔申请者要远离“陈规”活动,如小提琴、数学俱乐部,寻找其他的活动。
这与平权行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矛盾的。
“平权行动”一词是如何产生的?
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935年的《瓦格纳法案》,这是一项赋予工人组建和加入工会权利的联邦法律。
到了1961年,肯尼迪是第一位将这个词与旨在促进种族平等政策联系起来的总统。
他签署了这项行政命令,指依据肤色、种族、宗教、性别、国族出身,给予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优待的一种手段,从而达到各族群享有平等的权利。
该运动的一个论点是,种族主义已经融入社会的许多方面:刑事司法系统、医疗保健、金融、住房,当然还有教育。平权行动旨在作为一种纠正历史不公正现象的方法。
当你为工作和教育等事情而竞争时,你并不是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开始的。
如今看来,本来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歧视的平权运动,反而引起了针对亚裔的偏见争议。
这些学生仿佛处于一场零和博弈中:亚裔学生要想成功,黑人、拉丁裔必须输掉比赛,反之亦然。
内容出处:dailymail等英文媒体
编译:北美省钱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