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篠静雄一次次被人称为“WALKMAN之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人们说,WALKMAN其实有很多位“父亲”,他不过是其中之一。
撰稿/杨艳萍()
2006年出任Sony(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高篠静雄,从1962年加盟Sony,这位现年63岁的老人,已经在这家刚满60岁的公司里,工作了44个年头。
年轻的时候高篠静雄是个音乐迷,他曾梦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不过现实与梦想,总是难以奏出和谐的旋律。对于痴迷多年的古典吉他,高篠静雄最终选择了放弃。个性鲜明、锐意进取的Sony公司,成就了他人生的另一段传奇。
“弹奏古典吉他,指甲一定要得到很好保养才行,我现在要打高尔夫球,不可能再留那么好的指甲,所以现在的手指已经没法弹吉他。”来到中国的这段时间,高篠静雄还是放不下对音乐的喜欢,在上海他请来一位资深二胡演奏家,每周两次学习拉二胡。
“我已经会拉‘茉莉花’,希望有机会可以为大家作表演。”高篠静雄对记者说:“我现在的梦想是,来中国的时候是Sony驻中国总代表,回日本的时候是一个二胡演奏家。”这位形象卡通的老人,说完自己先得意地笑起来。
梦想与现实
高篠静雄的家族中,祖父一辈大多从事与纺织机械有关的生意,他的父亲却突发奇想,对日本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写诗,还学会了弹琵琶,娶了个太太也是会弹古琴的。当他父亲的演奏技达到相当的造诣,就在村里开课授徒,并以此维持家用。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父亲也不怎么计较,仍会让他们继续留下。
高篠静雄只有一个姐姐,全家靠父亲一人授课赚钱,生活还是相当窘困。不过每天跟那些来上课的孩子们一起玩闹,一起围在饭桌旁吃饭,感觉上自己是个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人,高篠静雄的童年也由此过得快乐而明亮。家庭的氛围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笛子、风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也养成了他顽皮好动、无拘无束的天性。
父亲的音乐才华,在那个偏僻的乡村显得非常重要,每到逢年过节,或者遇着大小喜事,他就成了村里必不可少的人。父亲的才能还不止于此,他心灵手巧,会修多种乐器,还会制作设计精巧的“偶人”。
每次父亲到学校修风琴,高篠静雄就跟着去帮忙调音;节日里父亲要制作机关复杂的“偶人”,他也会在一旁帮着设计齿轮。音乐与机械制造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从高篠静雄童年时候起,就成为他生活中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不仅培养出他对音乐的喜爱与痴迷,还激发出他在机械设计上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动手能力。随着时光的磨砺,这两种才能在高篠静雄的身上逐渐得到完美的融合,并使他受益终身。
进入初中,高篠静雄的学业逐渐出现了严重的偏科,除了音乐次次满分,其他科目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段古典吉他演奏的曲目,被深深打动。随后他就用自己的小提琴跟别人调换了一把吉他,决定将来要做一名出色的吉他演奏家。
也许是继承了父母在音乐上的基因,高篠静雄在吉他演奏上很快表现出了杰出的天赋。高中毕业后,19岁的高篠静雄投身当时的Sony的公司,当时他进这家公司的目的非常明确:Sony的工资比较高,有了这样一份收入,他就可以继续追逐梦想,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
白天是身穿制服、作风严谨的公司职员,晚上是对理想孜孜以求、在音乐学校恶补乐理知识的学生,这样的生活高篠静雄坚持了3年半,这期间,他的演奏水平提升飞快,达到了半专业的水平。每年他还要参加两场在音乐厅举行的演奏会,在其中会表演吉他独奏或重奏。这是非常正式的演出活动,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每张门票就卖到了500日元。
在公司内部,高篠静雄还召集一批音乐爱好者,组织了一个吉他俱乐部,业余时间大家相互切磋技艺,也以此增进交流。高篠静雄说,组织这个俱乐部还有个目的,就是想把公司里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吸引进来。记者问他,“您的夫人当年就是俱乐部的成员吧?”“这个也让你猜到了。”高篠静雄微笑着颔首应道:“的确是这样。”
那段日子高篠静雄还与两个朋友组织了一个小乐队,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一起排练的时间越来越少。眼见自己的演奏技艺日渐荒疏,高篠静雄想到了辞职。当他向自己的上司、时任Sony产品设计部部长的大贺典雄提出辞职申请,不料遭到了断然拒绝。
在Sony公司,如果说高篠静雄是一名音乐的超级发烧友,这位大贺典雄则是真正的专业人士。他毕业于东京国立艺术大学声乐专业,曾经进入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深造,是一位造诣深厚的男中音歌唱家。一个偶然的机会,Sony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发现他在机械设计上的卓越才能,经过6年的游说,终于让他舍弃自己的专业投身Sony门下,并在1982年成为Sony公司的最高领导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大贺典雄萌生了重拾旧业的想法,唱歌的最佳年龄已经过去,他向盛田昭夫提出“从60岁开始当一名指挥家”的要求。就像当年他拒绝高篠静雄一样,盛田昭夫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盛田回答:“不行,你还要为Sony工作。(指挥)只能在祝贺你60岁生日的时候进行一次。”
在Sony集团成立40周年的庆典上,曾有人询问盛田昭夫Sony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很简单,“企业的经营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拘一格去挖掘人才去任用人才,是Sony成就今天这般非凡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并不能决定一切
大贺典雄的拒绝,让高篠静雄不得已放弃了乐队演出,从那时起,他开始逐步成为一名专职的产品结构设计人员。
“Sony公司有个政策,就是把合适的人,安排到他最适合的岗位上去。我个头小,公司一定觉得让我来设计一些小的东西最合适,所以我被分配到了生产小型磁带录音机的车间。”高篠静雄拿自己的身材开起了玩笑。
进入这个车间,高篠静雄在1968年负责设计出了一款新型的磁带录音机,型号为TC100。这款录音机像一块砖头大小,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国内风靡一时的“砖头”录音机外观如出一辙。这种方便携带的录音机,成了Sony的热销产品,在全球市场持续大卖10多年,是Sony公司生命力最长的几个产品之一。
1950年,Sony公司制造出了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这台机器重达35公斤,初现市场时根本无人问津。随着录音机的“体形”逐渐缩小,音乐呈现的方式出现了从唱片到磁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开始把音乐录制在卡带上进行销售,并使它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方式。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都可以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在户外听音乐,喜欢在运动的时候听音乐。他们将录音机扛在肩上,滑着旱冰聚集到公园或广场,随着音乐跳起疯狂的迪斯科。
卡带式录音机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家庭已经非常普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容易产生新的市场需求,人们希望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好听的音乐,这个看似简单的需求,却催生出SonyWALKMAN品牌令人瞠目的巨大市场。
作为SonyWALKMAN的核心设计人员之一,高篠静雄一次次地被人称为“WALKMAN之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人们说,WALKMAN其实有很多位“父亲”,他不过是其中之一。而且在最初设计出这款产品后,他们对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存在很大的担心。
“盛田先生命令我们首批生产5万台,实际上我们当时只准备了3万台的配件,生产出了1.5万台。过去卖不掉的产品都要装船扔到东京湾,我们害怕WALKMAN也遭受同样的命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产品从上柜那天起就非常热销,很快订单就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
从需要肩扛手抬的“大家伙”,到把玩于指掌间的“小玩意”,SonyWALKMAN名副其实地改变了千百万人听音乐的习惯,也为Sony公司带来了崇高的声誉和巨大的商业成功。到20世纪末期,SonyWALKMAN在全球卖出了将近2亿台。
在高篠静雄看来,WALKMAN在技术上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反而是简化了录音机原有的一些功能。只是Sony的领导者们敏锐地察觉到社会已经进入到什么阶段,这一阶段人们产生哪些新的需求,从哪个角度Sony的产品可以去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从这个思路出发,明确一个趋势性的方向,就更容易找到市场的突破口。
“我们希望从各种可能性中,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WALKMAN最初的创意,就是来自让顾客随时随地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现在不仅是满足了这种需求,人们还能借助网络随时获得自己想要的音乐。从唱片到卡带,从CD到MD再到MP3,实际上都是WALKMAN早期创意的一个延伸,今后这种延伸一定还会继续下去。”高篠静雄说。
小的就是美的
早期的Sony公司就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天才儿童,醉心于生产市场上从未见过的各种新产品,这种特性使Sony在很早以前就享有“土拨鼠般的企业”这样一个奇特的称号。在当时的市场上,Sony每推出一个新产品,同行巨头先是一旁观战,一旦产品被市场认可,它们就会一拥而上抢夺战果,向市场推出大量同类产品,根基尚浅的Sony公司,常常因此被东芝这样的大企业打压得全无还手之力。
被人当作实验室里的“土拨鼠”,这样的遭遇也曾使Sony高层愤愤不平,不过时间一久他们也发现,作为电子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探索新事物是公司存在的根本,墨守成规就意味着落伍,对一个新锐企业来说,这比被人当作“土拨鼠”更为糟糕。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高篠静雄对音乐的热情,几乎全部转移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上。高篠静雄有个习惯,他希望设计师把新产品做成什么样,通常都会给他一个眼睛能看到的明确目标。1996年,高篠静雄想做一款能放进上衣口袋里的MD,在此之前的SonyMD,“体形”都要比这个设想大得多。
高篠静雄自己动手做了一个能放进上衣口袋的木头模型,告诉工程师按相同的比例来设计。每个设计者看到这个小模型都被吓一跳,连声说这根本不可能。高篠静雄也不多加争辩,他只是每天都把工程师叫进自己的办公室,让他们看看这个模型。
也许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看得时间久了,工程师们不知不觉感到这个东西或许真的能做。“只要让他们有了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想法,他们才会有激情颠覆过去的经验,把畏难情绪抛诸脑后,做出一些他们自己也无法想象的东西。”高篠静雄说。
果不其然,按照高篠静雄花了10分钟做出的模型,工程师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做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厚度上甚至比模型还薄了一毫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今年8月1日,Sony在北京宣布,一种新款的BRAVIA液晶电视将于秋季在中国上市。这是Sony中国设计工程集团成立后,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出的一款平板电视。在此之前,Sony在中国市场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他们发现中国的消费者普遍觉得,现有的电视机占据空间太大,他们希望能把电视机挂到墙壁上。这个需求与其他市场存在很大的不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关键问题是如何把电视机做得更薄。
按照Sony的典型风格,高篠静雄又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一回,他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做了一个厚度只有60毫米的平板电视模型。这是Sony目前在市场上平板电视机厚度的一半。把任何东西都做成过去一半的大小,这也是Sony公司一个非常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这个模型的参照下,工程师耗费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做出了同等厚度的电视机。
作为一家极具创新能力的日本企业,Sony公司每年会向市场推出上千种的新产品,涉猎范围囊括了电视、数码、音像等三个庞杂的产品领域。不论产品的外延有多丰富,Sony的应用范围始终实在满足“听”和“看”这两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上;不论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有多快,也始终没有脱离“更小、更酷、更精致”这种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将产品小型化,做到更小更精致,从来都是高篠静雄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