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CPU流向政府采购?
追踪溯源
上周,有两家大众媒体曝出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Intel公司向国内电脑厂商抛售改装后的处理器芯片,而据消息的最初来源,某网络媒体的技术人员指这种“造假”芯片的“设
计缺陷”有可能导致CPU在使用中毁损。
Intel中国公司于事发第二日发表声明,对“涉嫌造假移动CPU”一事作出“完全不属实”的强硬表态。
然后,一周过后,该事件不仅没有就此平息,反而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内情,被曝出使用改装CPU的笔记本公司对该芯片是否购自Intel指定代理商的问题“出尔反尔”,反口称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日前,一位参与政府大宗采购的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了更惊人的消息:“厂商把国外报废的整机翻修后卖给政府和行业是早有的事,买卖双方都有默契,但这种行为出现在消费类市场上,却是第一次听说。”
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均以“使用改装CPU是公开的秘密”或是“这个行业水太深”为由,拒绝透露更多的详情,经艰苦调查,本报记者发现了有关“改装cpu”事件的更多疑点。
翻修整机流入行业客户
“报废的整机翻修后被卖给政府行业部门,是早就有的事”
“国外报废了的整机被翻修后被卖到政府部门,是早就有的事。但是这种问题出现在消费类市场上,却是第一次听说。”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如果你发现有的政府大宗采购,产品是用的国内已经停产的机型,大部分就是用的国外翻修货”,而有资格参与这些竞标活动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厂商。“购买双方是有默契的”,“你想啊,都停产的机型,那么大的量,从哪来?当然都是厂商行为。”但对于在翻修过程中,究竟只有厂家、代工厂的参与还是包括了上游企业的“协助”,其表示并不清楚制造细节。
“利润当然比你想像的多得多,因为那些机器在国外已经报废了。但拿回中国市场,却充作新机卖。”该人士表示,一般而言,这样畸型的“产品”只会出现在行业客户中,“特别是政府部门”,却极少会流入消费类市场。“我们所接触的采购单位,对于IT的预算都很大,公家的机器,出了故障谁会认真在意到底是机器的问题,还是使用不当,只要关系打得好,过上一年半载,这批翻修机就会被淘汰,所以从来也没有出过问题。”
蝴蝶效应波及零售消费端
“改装芯片流通到消费类市场的品牌机上,却是第一次被发现”
此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台式机市场上,打磨CPU的情况绝对不新鲜,“这个行业水深不可测,就曾经有人在水货市场上以极便宜的价格购入大批量的CPU。”但其同时也表示,这种产品流入到消费类市场、而且是笔记本芯片,却是“第一次听说”,而这种灰色的产品何以在现阶段突然走出幕后,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表示,“这与笔记本市场今年过热的价格战不无关系。”在愈来愈重的竞争压力之下,厂商为了节约成本,谋求从全球到亚太再到国内的各级市场上,通过各种渠道去购得便宜的芯片是改装CPU会突然从“大宗客户群”流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下笔记本生产线产能有限
“可以在流水线上把报废主板上功能尚存的CPU拨下来,但是功能可能受损”
一位多年从事笔记本维修的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虽然现在市场上还见不到有人用芯片来DIY笔记本,但是国内已经存在几条地下笔记本芯片的流水线。有一批人专门负责回收坏损的笔记本主板,一块大约100来块钱,凑齐一定的数量后再拿到特定的生产线上,在400度的高温下将其尚可使用的CPU从主板上拨下来,加上针脚,打磨,再卖到市场上,卖价至少为500元以上。原本的笔记本CPU,如Thinkpad一些型号,其与主板悍接在一起,不能升级,而改装后的CPU与组装笔记本的主板电压可能不配套,部分会影响功能使用。
“这种芯片在深圳一类的市场上确实买得到”,其表示,地下流水线已经具备了拆装笔记本芯片的能力,但是要得到大批量的报废的主板仍是关键,所以这种手工制作的规模还不是很大,要长期稳定的向某个或某些品牌笔记本供货还是不可能的。另外,这种拆装还必须建筑在原报废主板上的CPU运作正常的基础上,“现在没有人有这种技术,能把报废了的CPU或是台式机的CPU改装成笔记本芯片。”
衍变为‘罗生门’的CPU造假案
事件源起
日前,新蓝电脑将两台新机送给IT168评测室进行测评,测试人员发现两块芯片分别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问题,据IT168工作室人员描述:
·其中一块外型上与普通笔记本芯片相同,但是这块标志功率为1.6G的芯片,无论是在测评机器的主板上,还是在其他机型的主板上,均只显示出1.2G的功率,评测室的工作人员在排除了正常误差之后,使用Intel官方的CPU检测软件Intel Processor Identification Utility 2.5检测,发现该CPU功率和型号均显示正常。
·而另外一块问题芯片,其在外型上与台式机芯片类同,但却被用于笔记本电脑之内,其改装的结果导致导致该芯片整体厚度比正常产品多出将近1毫米,这将会造成CPU散热部分的问题,如果散热器安置不当,则会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压碎CPU核心。这种型号的芯片在第三方测试软件RightMark CPU Clock Utility 1.70上显示不出型号。IT168技术人员随后将这块被断定“改装”过的芯片交给Intel中国的一位工程师,“他认定这是未经第三方改装过的Intel‘原装’CPU,而且是为韩国一家客户定制的。”
IT168对此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来进行技术和市场的分析,但是这件尚存疑问的事件却在数周后的同一天被一南一北两家平面媒体曝光,标题直称“Intel涉嫌造假CPU”,至此,改装CPU事件开始发生戏剧化的一幕。
Intel回应
对于直指其核心竞争力“Intel Inside”的质疑,Intel迅速予以回应,在文章刊发的第二日即发表一份官方声明称,“Intel一贯把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并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而Intel建议“消费者去Intel正规销售渠道,如Intel专卖店购买Intel处理器产品……Intel也为消费者提供网站,即Intel处理器身份识别使用网站,消费者可以下载识别软件,对已购买的产品作真伪识别的验证。如果消费者认为已购买的Intel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向销售者要求三包服务。”
而对于事件的核心疑点,即认证新蓝电脑采用的改装笔记本芯片为Intel改装品的工程师,成为第一个罗生门的剧本;而新蓝电脑对于自己究竟从何处获得该两片CPU则成为了业界第二个关注的焦点。
两个关键
认证改装CPU的Intel工程师存在否?
Intel公关经理刘婕:
“Intel从来不知道这位工程师是何许人,我们内部也没有这方面的信息。Intel没有为这些处理器产品进行官方改装。”
IT168:
“我们不仅有跟这位工程师往来的信件,事实上,在事发之后,他曾打电话给我们,否认了自己的说法,他们(Intel)现在又说没有这个人,我们要看他们还要变几种说法。”
笔记本中的改装芯片究竟从何而来?
来自Intel指定Hong Kong代理商?
事发之后,网络、平媒的记者纷纷致电当事人,新蓝电脑内部人员开始并未回避评测产品中存在两种问题CPU的情况。有多人曾向媒体表示,“当初我们提供给评测人员的机器有两种CPU,一片是工程样机,一片是经过改造的。
“当时我们接到IT168的测评的邀请,工程部的人就随意组装了一台机器送过去,完全没有遵照操作流程,机器里面擅自使用了深圳赛格一家想成为我们经销商的商家提供的CPU,这个违规的技术人员已经被我们开除了。”
而对于上文中提到的第二种CPU,新蓝则声称,“在CPU方面,其他人没有这个改造能力,只有Intel可以做,是他们主动给我们的改造产品。我们是从IntelHong Kong的一家指定代理商处获得这批芯片的。”“主要是四、五月份我们需要的Intel迅驰二代移动芯片缺货,Intel就向我们提供了这种‘改版’芯片,这在行业内根本就是公开的秘密。这批芯片本来就是Intel为韩国Samsung 定制的。”
该公司某员工还向记者透露,“公司一贯都是向Hong Kong雷射公司购买芯片。”记者随后向包括雷射、宏通、宝通等在内的Intel在Hong Kong的全部亚洲代理商发去了询问的电子邮件,但是几位厂商均否认了在4、5月间曾向该公司出售过这样一批芯片。而后记者透过网站向该公司全国总代理发出要求测评电脑的申请,但遭到了拒绝,与此同时,其所有的下属代理商都表示,该品牌电脑已经全部下架或召回,市场上已经看不到这个品牌的机器了。
工程样品不知来自何处?
但事发三天以后的上周五,当事人新蓝电脑突然改口,将此前媒体的报道全部推翻,转口称此前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并在新浪等知名门户网站上公开“道歉”,发表了“公司主动送测的笔记本电脑为测试工程样机,所采用的CPU是测试样品”,“经查明,这是由于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疏忽,将不合格的测试CPU装在了送测机器上”,“公司承认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漏洞,目前已经就相应的流程进行了整改,并对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等六点“官方声明”,将所有的错误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记者致电该公司,公司媒介、技术人员非常耐心的向记者解释这一切完全是个“小误会”,“我们是被冤枉的”,“我们跟Intel原本是战略合作伙伴,现在闹成这样,我们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但其仍然坚持只向Intel授权代理商及其下属子公司购买芯片,而这两片改装芯片的真正来源“现在已经查不清”,应该是来自“想成为公司供应商的某经销商”,“它们本来就是用于评测的工程样本”,“不是成品采用的芯片”,其种种说法比之上周,已是截然两样。(林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