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迎来了抗 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而不久之后,神舟六号又圆满地完成了太空之旅。一系列的事件都在宣告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中华民族,终于迈出了复兴的伟大步伐。然而在我们为祖国的强盛欢呼雀跃之际,难道不也应该为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保留一丝冷静吗?在这个神六喜庆还未消散的日子里,笔者希望能够和您共同聆听盛世危言,共同去透视中国IT的日本阴影……
10月17日,南京熊猫对外宣布,转让其持有的南京夏普电子有限公司8.72%股权。其实早在今年9月15日,由于夏普6000万美元的增资,南京熊猫控制的股权已经由30%降到8.72%。而南京熊猫这一决定的宣布,也就意味着夏普由此完成了对南京夏普的独资化改造。
别以为“独资化改造”只是夏普一家的策略。当日本企业不断从中国市场攫取大笔财富时,原本和中方企业的合资关系却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分崩离析……
破碎的合资泡沫
2005年,东芝正式宣布从和南京普天合资的手机公司撤资,原合资公司全面停止原有主营业务CDMA手机的生产和销售。东芝不是对中国市场不感兴趣了,相反,东芝对中国市场的追逐正在变本加厉。东芝表示,未来几年将在中国增加投资约10亿美元,使其在华总投资额达到20亿美元,投资范围涵盖笔记本、手机、半导体、家电等各个领域。显而易见,手机依然是东芝在中国市场投资的重点。东芝撤资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合资企业难以给其带来巨额的利润。这也凸现了日企和国内企业合资的原则——以技术或资金为诱饵,通过中方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在上,顺者昌,逆者亡。
所谓技术合作,更是无从谈起。华虹与NEC合资成立上海华虹NEC,原本指望借此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但几年过去了,在核心技术上,NEC对中方寸步不让,华虹一直未能获得核心技术。而NEC却通过技术授权和出售设备大获其利,廉价购买DRAM产品高价出售到国际市场,从中赚取了巨大差价。由于日方对于技术近乎疯狂的控制,华虹已从北京华虹NEC撤资,双方在北京的合资正式宣告破产。这仅仅是日企暗中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的一个例子而已。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日本通信设备时,日本就只提供落后的纵横制交换设备,程控数字交换机漫天要价,并且拒绝提供技术转让。后来的一次故障导致京沪通信中断长达24小时,在世界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另外高价进口母公司的原材料,再以低价向母公司出口制成品,从而把利润转移到母公司,也是日企秘而不宣的合资战略。以技术合作为幌子,漫天要价,时时处处要挟中方,赚钱分红,亏损就走,把投资风险转嫁给中方,这就是日本企业的既定策略。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日合资企业走向破灭。
隐藏的日本阴影
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失一直是中国企业发展的软肋。提升自主研发实力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力,于是与技术实力雄厚的日本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也就成了中国企业纷纷选择的一条突围之路。然而残酷的事实证明了“此路不通”,于是中国IT产业只好不幸地被日本阴影所笼罩……
如果因为Sony等日企在IT业界声名不及Intel、Microsoft等美国厂商而低估日企在IT行业的实力,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日企在中国IT产业真正的势力浓缩在那些打着中国品牌的IT产品内部——电容。
别因为电容“小巧”的身材,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要知道,有经验的DIYer在挑选主板、显卡的时候都会特别地注意产品所采用的电容。追求高性能的DIYer更是把来自日本一线大厂的电容视为高品质、高性能的保证。一位电容虽小,却是电子设备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件之一。小到闪盘、数码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