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工程学会总干事、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
信息化是金箍棒还是紧箍咒?
刘永 发自广州
两年前,李从东在自己的文章《企业如何“进化”》中,对企业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以及企业进化作了论述。
他写道,大多数企业远远未达到可以成熟地、随意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水平。加上大多数信息系统及其供应商(信息技术企业)远未达到可以“灵活”适应企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水平。通常,企业投巨资买回心仪已久的“金箍棒”,不久就变成了“紧箍咒”。很多企业以追逐信息化的灿烂光辉为始,以被信息化的“黑洞”吞噬殆尽为终。那些侥幸逃生的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既远离了泥沼,也远离了希望。
李从东是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工程学会总干事,连续6年承接并负责国家863计划ERP领域课题的专项研究。
写上面这段极其悲观的文字时,他还在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任职,但他研究的企业几乎都是珠三角区域的制造企业;一年后,他任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更加贴近华南企业。
他认为自己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对ERP管理机理的研究,这是从1998年到现在的国家863计划中的6个重要课题;二是他在企业中的实践。
《第一财经日报》: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和研究ERP,ERP在中国企业是如何起步的?哪个ERP案例给你印象最深?
李从东:我接触信息化,是1993年跟随天津大学副校长舒炎泰教授承担在兰化化纤厂进行的863/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时,真正接触ERP。
信息化的运用水平和企业的进化有关系,在中国,科龙的ERP项目是值得分析一下的案例。
科龙建立于1984年,当时,华南的家电制造企业主要是小家电,美的、万家乐、科龙等。当时中国家电需求市场是一个极度饥渴的市场,这对于制造业来说,最需要的是不断提升产能。
当时企业并不需要信息化,把所有的供应商找过来施加一点儿压力,价格就降下来了。
一个业界的故事说,王国端在科龙管生产的时候,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降低成本。他在召集供应商吃年夜饭前对供应商说,明年我们的成本要降10%,所有打算继续跟科龙做生意的请到里间吃饭,否则可以现在走人了。
结果,并没有人离开,整机的高利润,使得供应商并不愿意离开,即便是压价。
1992年竞争的局面出现了,竞争对手也产生了,在冰箱行业,出现了海尔、美菱、科龙和新飞等寡头企业。从供应商方面压价也失去效用,供应商讨价还价和抵制能力越来越强。
在科龙发展到七八年之后,遇到中国市场经济的第一个拐点,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做市场越来越不容易,企业开始转向内部管理,任何一个企业不考虑成本的时候,其管理都是粗放的。
在这种情形下,必须从内部管理方面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经过考察,科龙于1992年5月投资50万美元,引进了美国CA公司的MRPII软件MANMAN系统中的生产、财务、系统管理等7个模块,开始了信息化改造,科龙运用信息化源于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把物料管理起来,消灭结构性浪费。科龙集团按照“以物流为基础,效益为杠杆,信息流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全公司范围大力推行MRPII的管理方法。
1993年对于科龙公司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
科龙经过1年的痛苦改造,从调度为主、计划为辅的生产方式,走向完全计划的生产。这使得科龙在采购方面仅仅一个生产周期就降低成本3000多万元,这直接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净利润。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于1994年10月经世界权威评审机构OLIVERWIGHT公司评审,科龙集团荣获国内首家MRPIIA级认证。
1997年,科龙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但利润只有1亿元;科龙营业收入70亿元,利润8亿元。
两者利润的比较,凸显了信息化的贡献,这是信息化在中国运用的一个成功典型。至于科龙现在的困顿,那是之后的事情,与信息化本身无直接关联。《第一财经日报》:不同主体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哪些缺失?
李从东:毫无疑问,政府应该倡导企业信息化,但政府没有足够的专业经验和远见,他们没有提醒企业防范信息化陷阱。
政府喜欢塑造典型企业,从典型的案例中获取政绩,他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制定行业规范和准入标准。然后去执行它,从政策上鼓励行业向某些方向发展,从行动上维持行业的发展秩序。
专家呢?绝大部分专家是IT专家,他们的背景大多来自高校或者研究所,他们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一味号召企业高、精、尖,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上,他们把企业当作外在的实验室,但企业是经不起实验的;有些管理专家,对IT并不熟悉;IT和管理两者的谙熟,才能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帮助。
第三是咨询公司的角色尴尬。
成熟的咨询公司有自己的服务流程、作业指引,比如麦肯锡,他们有完整的咨询诊断流程。但大多数中国的咨询企业为获取利润而生存,把自己和软件供应商绑在一辆战车上,和这些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实际上是失去了咨询公司应有的中立地位,不能客观地介绍、评价以及批评ERP供应商。
应用企业对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