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不断通过并购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远有TCL集团(SZ 000100)先后对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并购,近有联想集团(HK 0992)吞下了IBM的PC业务。
一时间,国际化并购成为企业界和投资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作为高科技企业代表之一的方正集团,前几年曾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如今却在这一热潮中显得没什么
大作为。方正集团的掌门人魏新曾在国外进行过并购研究,他对这一反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日前,魏新接受媒体专访,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对话实录:
做大做强的选择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有不少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进入国际市场,前几年在国内频频并购的方正却没什么动作,是你们不愿意国际化吗?
魏新: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方正集团经过研究之后,认为现在进行国际化并购的时机并不成熟,我们要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稳步推进。
记者:您曾经专门作过并购方面的研究,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购热潮呢?
魏新:我觉得,中国企业选择国际化源于做大的冲动。在一定程度上讲,大不一定强,但是不大很难强。由此,“快速做大做强”成为众多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临国内市场饱和的境况,要想继续做大做强,必须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
记者:但做大做强的途径并不止一种。
魏新: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四种抉择:其一,在已有主业受到市场局限出现增长放缓后,另外开辟新主业,走多元化经营;其二,从本土市场向海外市场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空间;其三,做品牌,现在大多数中国企业进行的是同质化竞争,靠打价格战取胜,以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其四,致力于核心技术研发,以自主创新进入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记者:那在这几种方向中,国际化似乎并不是最容易的。
魏新:的确如此。面对四种战略抉择,每个企业都在依据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并且自认为最有利的战略。一般而言,自主品牌与自主研发这两种选择,相对难度较大,而且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都很惊人,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做出这两种抉择,尽管这两条路一旦走通,将是中国企业真正立足于世界之根本。
记者:从如今的国际级大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例子,就是韩国Samsung ,成功地塑造了高端品牌的形象,并打入欧美市场。中国企业不能做吗?
魏新:韩国Samsung 的品牌之路确实很成功,但即便在韩国企业里面,这也是特例。Samsung 从80年代开始进军欧美市场,在90年代末,斥资10多亿美元广告费推出其全球品牌,其中包括赞助奥运会,仅是2001年一年,Samsung 就在品牌广告宣传方面花费了4亿多美元。同时,Samsung 的研发投入也很惊人,1996年~2000年间,支出高达70多亿美元,相当于同期销售额的5%。Samsung 在品牌和研发上的巨额投入与韩国政府对其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单个企业很难模仿。
从目前客观现实来看,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尚不具备韩国Samsung 那样的雄厚实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不能走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道路,我比较认同Huawei的自主研发之路,这家公司在挺过最初的艰难时期后爆发出巨大能量,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优势,而且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也显示出良好的势头。我也欣赏相对弱小的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