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 林醇/报道
浙江是以“小”见大的区域经济大省。
浙江“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因产业集聚而成的“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体现着独特的区域特色。构成块状民营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在
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占到了全省工业总产值近九成的比重。但是,中小民营企业灵活机制和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在迸发了20多年旺盛的活力之后,也日益显现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相对不足等发展瓶颈。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升级改造,推动块状经济切实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记者日前专门约请浙江省信息办主任、信息产业厅厅长陈大信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学武,就此进行了对话。
中小企业优势再造:敢问路在何方
王学武:陈厅长,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您曾经用提升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决策、营销等五个能力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我想请您谈谈,这样的总体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思考。
陈大信:浙江在2002年启动了“数字浙江”建设,并提出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进一步为浙江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浙江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成分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专业市场集聚度大、区域块状经济特色鲜明。目前,全省工业企业已近80万户,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601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8%。全省特色经济区块达五百多个。温州的服装鞋业、绍兴的纺织、台州的水泵阀门、湖州的童装、萧山的化纤、嘉善的木业、嵊州的领带、乐清的电工电器、海宁的皮革等产业区块,产业链完整,产品门类齐全,产量居全国乃至全世界同类产品前列。
以中小企业为主构成的浙江块状民营经济,虽然有灵活的机制,有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分工,但由于长期以来,浙江走的是一条低技术、高能耗、劳动密集型发展之路,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瓶颈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浙江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低成本扩张的优势逐渐弱化,全省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浙江经济迫切需要引入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引入切合浙江实际的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考虑,浙江将提升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决策、营销等五个能力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根本任务。
公共服务平台新探索:建设一家,服务一片
王学武:您刚才谈到浙江特色经济区块有五百多个,在这样的块状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理解和实施国家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的“带动”战略?浙江是如何把握信息化带动块状经济发展的切入口?
陈大信:“带动”虽然表面上看只是简简单单两个字,但蕴涵内容丰富,做好这篇文章非常不易。在浙江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最终的成效要体现在浙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因此,不能为搞信息化而去搞信息化,不能脱离浙江实际去搞信息化,更不能不顾工业现状而去搞信息化,否则死路一条。
构建面向行业、区域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我省基于区域块状经济实际,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的以信息化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途径。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区域、行业内的共性生产要素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等,搭建功能齐全、操作简便、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区域、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网络化制造、工艺指导、产品检测、行业数据库共享、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