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杰
有资料显示,未来一两年后,企业在存储设备方面的采购将由现在占IT预算的50%增长到75%。到2006年,网络存储将迎来其高峰,全球市场容量将为1000亿美元以上。此外,随着国内行业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届时国内市场的总存储容量为10万TB,各种面向制造业的网络存储产品及解决方案将会呈现较大的需求,同时也是相关厂
商争夺的重要领域。正是由于存储市场巨大的商机,使得存储技术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变化的趋势。
存储技术 从务虚到务实
众所周知,随着IT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业务运行越来越依赖于所存储的数据信息,而企业中关键业务数据量的迅速增长,更使得存储系统成为企业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存储终于从过去隐藏在计算和传输背后的技术走到了前台,这也造就了很多拥有很强技术底蕴的存储厂商有了施展的舞台。
说到存储技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如今,在存储领域里忽视ILM会被认为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似乎每一家存储厂商都在兜售ILM战略。许多用户也开始随波逐流,他们把这一术语用在为了控制其日益增长的数据所做的所有努力之上,从中央备份到数据库归档。
根据ILM的出发点,ILM是各种过程、策略和技术的融合,这三者将根据用户的策略对信息进行分类,把这些信息存储在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之中,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的价值、业务流程需求、用户访问需求以及保留/删除要求,在各层次之间透明地移动。如果部署得当,ILM系统将确保从信息生成到被删除期间,信息随着其价值的变化,在正确的时间移动至正确的地方。
当然,围绕着ILM纷争与利益愈演愈烈。从ILM诞生之日开始的各大厂商对其所有权的争执,到EMC、StorageTek等企业继续高举ILM的大旗,以及其他国际大厂也纷纷解释自己的产品在ILM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认定的是,ILM在信息数据存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何时能真正进化到厂商们所描述的那样美好与智能的情形,我们唯有等待。
正是由于ILM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它在硬件上的表现则是把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彻底的细分,依据这些不同的需求,而出现了一些更加细分的产品,SATA也就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SATA的成本为SCSI或光纤通道等传统存储技术的几分之一,但是它却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因此具有超越它的前辈“并行ATA”的潜力。目前,SATA价格比并行ATA贵15%左右,不过这种价格差距正在快速弥合,预计在不远的将来,SATA的价格就会与今天的并行ATA相当。现在,SATA有着广泛的扩展空间,它将作为SCSI系统的有益补充。比如SATA的单盘容量目前就能实现250GB以上,一套磁盘阵列系统能够达到几个TB的容量空间,将这样的设备融入到企业多级存储系统当中,会给用户带来很大成本优势,既能保证容量需求,还提高了数据访问效率。
存储虚拟化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实际上,不管企业的存储架构是什么样的结构,采用什么样的产品,其最终的目标是要把不同的数据放在合适的地方并进行管理,所以要求存储产品必须遵循开放的标准。而虚拟化技术可以从逻辑层面实现存储的标准和开放。因此,不少存储业界的人士断定,“在未来2~3年内,虚拟技术会成为一种标准”。
当然,虚拟技术也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很早以前,在大型机上的VM技术或者虚拟磁带库产品,都是运用了虚拟技术。简单地说,存储虚拟化就是一种具有智能结构的系统,它允许用户以透明有效的方式在磁盘和磁带上存储数据、统一管理磁盘空间,使得客户的存储系统容纳更多的数据,也使得更多的用户可以共享一个系统。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存储虚拟化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存储虚拟化能够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集中控制节点,提供一个易于学习与使用的、简单的存储界面和管理模型,借此实现对不同品牌存储产品的管理。其次,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是它具备动态数据移植工具,这些工具能够保证数据在不离线的情况下,动态而透明地从一台设备移动到另一台设备。这样,网络管理员通常都可以在不中断应用的同时重新分配和扩展存储容量。
电子邮件的大量应用以及各种电子数据的激增,使数据的安全可靠性逐渐引起重视,尤其是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与电子数据保护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使“法规遵从”成为一个新的存储技术领域。
在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经实施;公司治理、信息系统审计理念日趋深入人心;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标准等与法规遵从相关的领域,都正在进一步影响着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这些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法规遵从提出更高要求。
迄今为止,iSCSI是存储技术领域最具有争议的技术之一。目前在磁盘存储市场中,iSCSI是一种破坏式创新技术,它具有破坏式创新技术的属性,即更便宜,更易用,更简单。这对其所替代的前身DAS(直连存储系统)来说,简直是要了别人的“老命”。
目前,虽然有一些厂商在研究用服务器直接连接iSCSI存储设备的DAS方案,但iSCSI更多的还是与IP SAN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成为存储解决方案中的热点。当然,这也给iSCSI带来了另一个宿敌-FC SAN。所以,一提到iSCSI技术的优劣,大家无一例外都会把它和FC SAN进行对比。
当然,随着iSCSI技术的成熟,采用iSCSI技术组成的IP SAN可以提供和FC SAN相媲美的解决方案,因为与传统的FC SAN相比,iSCSI技术简单、低成本的特色相当明显,在10GB以太网的环境下,完全可以和FC SAN在交换性能上一争高下。当然,也有人士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iSCSI与FC SAN既竞争又互补,却不能互相取代。
除了上述主要的技术之外,像WORM(Write Once Read Many)、NSC、4Gbps、刀片技术等在当前存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厂商的重视,为存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存储软件日益走俏
面对日益复杂和更高性能的存储环境需求,企业充分意识到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希望更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存储设备资源,这是存储软件需求增长的因素之一。市调公司Gartner认为,企业存储硬件开销与存储管理开销(包括人员成本、软件等)的比例为1∶3。市场的需求即是存储供应商们努力的目标。
而用户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数据备份与存档。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未来潜在法规遵从需求和目前企业的日常经营所需进行的数据备份保护同样重要。存储管理贯穿于存储的方方面面。简而言之存储软件需要实现:数据共享、无缝扩展、实时备份、容错技术、系统监控、容量使用监测、远程数据备份、容灾恢复等功能。
另外用户关心的就是存储设备兼容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开放系统存储!不同存储厂商之间的互操作性支持,是我们看到的存储软件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此外,传统意义的存储管理是基于硬件的管理,缺乏预见性。存储虚拟化软件的出现是存储市场进化的重要一笔。
对于用户来说具有互操作性的软件技术,将有助于降低企业存储网络管理上的复杂性和难度,是用户保证存储开销投资回报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存储领域的重要企业如EMC、IBM、日立等都将软件作为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厂商也似乎明白了虚拟化实际上完全并不是一个产品的概念,而是一种能够给用户带来利益的能力,比如说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实现规范化管理等。
数据是说明市场、技术发展趋势的最好佐证。IDC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上季度存储软件市场比网络磁盘存储以更高速率成长。上个季度存储软件营收年同比增长15%,达22亿美元。IDC估测2004年整年存储软件营收达79亿美元之巨,比2003年增长16.1%。尽管备份软件依旧是网络存储软件市场最大一块,存储资源管理(SRM)和复制软件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相比前年同期,SRM软件上个季度增长率为19.7%;复制软件年同比增14.2%;备份与存档软件年同比增长则为9.5%。
投资纷纷看好存储领域
市场的存储热需,使得投资界对存储格外看好。据Ernst&Young和VentureOne最新调查发现,在2005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期间,数据存储创业公司的总投资额翻了两番多,得到注资的公司数量是原来的两倍。
调查表明数据存储创业公司一季度总投资额为4950万美元,二季度飙升至1.752亿美元。其中一季度的4950美元分别投给了5家公司,二季度的1.752亿美元则分别投给了12家公司。但是透过耀眼的表象看仍然有些不尽人意之处:风险投资公司在2005年上半年在数据存储领域共投资2.25亿美元,这比2004年同期减少1000万美元。
现在来看,尽管预算有限,用户还是很渴望改进存储数据的效率和可用性。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法规遵从要求的方式来投资他们需要的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风险投资公司持续投资存储创业企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