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杏果 王悦承
融资难一直是国内多数中小IT企业的发展瓶颈。就中小IT企业而言,无论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政府基金,还是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只要他们能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些投资方就是他们的“天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人人都来当中小IT企业的“天使”。
分众传媒公司7月13日在纳斯达克的成功登陆,Baidu.com正在进行的8亿美元IPO计划,使得投资中国股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好奇的人们在纷纷掂量:上市成功以后这两家公司创始人的身价会暴涨多少倍?
而另一拨人关注的角度不太一样。同是7月13日,在北京天伦王朝举行的“2005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汹涌而至的投资者们一边帮SoftBank、高盛、维众等分众传媒公司的风险投资商盘算着投资回报率,一边密切地留意着出现在论坛上的创业家新的面孔,希望能寻找到下一个陈天桥或江南春。
风险投资商们希望从这些中国创业者身上挣到未来的钱,就像那些曾经从美国在线(AOL)和Google创始人身上大赚过一笔的投资者一样。在这方面,外国投资者比本土投资者显得更为迫切、更为主动。据北京清科咨询公司2005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共有81家企业获得总计4.02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其中外资创投占总投资额的65.3%。从行业来看,IT产业仍然是最大的赢家,占到总投资额的53%和投资案例总数的63%。
相比之下,国内有许多中小IT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老问题。很多优秀的创业企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是可以得到的选择渠道并不多。参加“2005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的天下互联公司CEO张向宁说,大量企业都渴望得到风险投资,但是真正得到的只是凤毛麟角。北京清科咨询公司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总监陈强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民营IT企业,因为风险高。其他比如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等创新基金,还有科技部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金扶持,能够得到的企业就更少了。”
除了门槛高立的银行贷款、海外上市和风险投资,以及难以挤进的中小企业板,IT中小企业尤其是刚处于创业早期的企业,应该上哪儿找钱去?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CEO陈淑宁表示,途径之一便是向外国的创业者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天使”投资者。
他们找不到“天使”
IT企业仍然被中小企业板关在门外的原因何在?是被动抛弃抑或主动离弃?背后有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
案例1:七喜4年漫长等待终上市
2000年,七喜电脑正式向广发证券发出了协助改制上市的请求。2001年初,七喜电脑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进入为期一年的上市辅导期。资本市场似乎已经近在咫尺。然而,七喜电脑未能得到广发证券在2002年度仅有的8个推荐上市名额。七喜电脑仍需等待。2003年,命运再次捉弄七喜电脑。在获取了推荐资格并向证监会提出上市申请后,国家对新股发行数量实施限制,七喜电脑再次进入漫长的主板排队期。
上市主板看来遥遥无期,呼之欲出的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却搅热了中国股市。中小企业板较短的排队期和较低的审核门槛,以及转型至创业板股票全流通的前景,让七喜电脑转移了募资阵地。其实,与其说是七喜电脑主动移情中小企业板,倒不如说这是一次无奈之举。
七喜股份2004年上市当天以14.50元开盘,最后报收于14.63元。作为新股,七喜股份交易首日的收盘价仅略微超过开盘价。对此,有股评人士建议“原始股东兑现离场,场外投资者观望”。交易首日的表现就让人看淡其未来发展前景。
案例2:金蝶4年错过融资好时机
1997年,金蝶就萌生了上市的想法,起初目标是国内的A股市场,不过在仔细阅读了上市的条件后,金蝶自动放弃,把目光转向海外的资本市场。比较了纳斯达克和Hong Kong创业板之后,金蝶选择了后者。徐少春说:“Hong Kong是一个华人世界,与内地交流没有问题,我们只要有一点声音,马上就会反映给投资者,这有利于股票市场与公司业绩挂钩。同时Hong Kong作为自由港也属于全球开放市场的一部分,未来金蝶成熟了,要从这里去更大的市场也不难。”
为此,金蝶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一家公司,由它来控股国内的公司。不过有了裕兴绕道海外上市被证监会叫停的先例,2000年3月金蝶规规矩矩向证监会递交了申请材料,2000年7月得到批准,到2001年在Hong Kong创业板挂牌,整整过去了一年。此时的海外资本市场早已不如昔日的阳光明媚,对科技股也不再是满面春风,纳斯达克指数从最高的5130点跌到了最低时1660点,缩水70%,Hong Kong创业板也有同样的跌幅。金蝶一上市,就跌破发行价。
点评
创业板一直是引入风险投资,将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渠道。作为最适合在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与高风险相结合的创投型中小IT企业,目前在国外的创业板上都占有相当比重。例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就汇聚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IT企业,如美国本土的Microsoft、Intel,以及中国的盛大、新浪、Sohu.com、网易等。而在中国的“准创业板”——中小企业板,这种现象却无迹可寻。
早在一年多以前中小企业板开盘之初,“新八股”中就没有一家是IT企业。当时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IT企业的“弱势”应该是排队的先后顺序问题,并预计,在接下来上市的几批企业名单中,很可能IT企业的比例会大幅上升。然而一年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达50家,其中信息技术类企业却始终只有七喜一家,一直颇显弱势。
作为国内中小IT企业中的幸运儿,七喜的上市之路并没有经历大起大落,上市后发行股票2900万股,IPO近3亿元人民币,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蝶也经过5年努力终于在今年7月20日由Hong Kong创业板转向主板,接触到了更大的资本市场平台。
七喜和金蝶毕竟是已经处于业务发展和盈利阶段,颇具规模的创业企业,在上市融资的路上都花费了四年时间来等待。而对于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企业来说,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很难想象会错过多少生存和发展的机遇,这并不是每一个IT企业都能消耗得起。一些早期曾经热衷于中小企业板的IT中小企业,面对如此光景也只好放弃了漫长的排队。
事实上,IT企业大都是技术兑现的过程,不像传统行业那样是通过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比如说互联网企业,最初拥有技术的人基本都是没有资本的,风险投资让技术与资本结合。科技性与风险性决定其不符合国内上市标准的同时,互联网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国内证券市场排除在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经贸系主任董登新教授认为,与真正的创业板相比,中国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门槛还比较高,能按现行的发行审核标准审核通过的IT企业还比较少,因此,一些好的中小企业因达不到上市条件而被拒之门外。目前中国股市要求公司上市前的最近三年必须是连续盈利的。这一规定有悖于真正意义的高科技、高风险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