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中国手机市场充满了变数,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应要调整战略积极应战,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高骥远
近日,UT斯达康、中天、国虹高调向媒体表示,已在第三批手机牌照申请中获得批准
,第三批虽然名单未公布,但预计增加产能超过1000万台以上。从3月30日的第一批开始,国家发改委手机牌照的发放动作渐快,有从两月一发提升为一月一发的趋势。这也意味着手机市场产业洗牌的趋势正在加速。
自从2月19日中国核准制度实施后,接二连三的中国生产的手机生产厂商进入本来就已逐渐饱和的手机市场,一场优胜劣汰的洗牌战已经不可避免。
沿着中国生产的手机的发展轨迹看,几乎走的都是低端路线,缺乏先进核心技术的中国生产的手机难以成为市场的真正主导者。在国外手机生产商的巨大火力面前,中国生产的手机的市场份额日益缩水已成为国内手机生产企业所不得不要面对的现实。2004年,中国生产的手机市场占有率为48.1%,但2005年形势急转直下,目前市场占有率已下降到38%。
和洋品牌的咄咄逼人相比,“灰色手机”给现有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的压力更大,因为它们既不用交税,又没有售后服务成本,因此打起价格战来比任何厂商都凶狠。最关键的是,其针对的市场正好和中国生产的手机的目标市场重叠——入门机市场以及中低端换机市场,因此最有可能让中国生产的手机“受伤”。
“内忧外患”,中国手机行业的大洗牌已经拉开了序幕,随着新批准的手机厂商不断的加入,产业洗牌的趋势正愈演愈烈。据Gartner分析师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中国市场上将有1/6的手机制造商会被淘汰出局,到2006年年底,中国当前的手机制造商将只剩下25家至30家会存活下来。所以,生存环境的恶劣,迫切要求国内手机生产商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技术的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事实也证明,没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只能被淘汰出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需要国内手机生产商必须采用新技术走高、中、低端路线,与国外手机生产商“全线搏杀”,通过提升技术的能力来稳定国内的市场份额。另外,中国3G正日益临近,中国手机生产商要抓紧这一历史机遇,提升技术实力和综合实力,改变“大而不强”局面。
其次,走自主研发之路,增加核心竞争力筹码。只有加强自主研发,从研发上创新,从研发上降低成本,才能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国内生产企业必须要扩大发展目标,不断开发出迎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在市场逐渐饱和、销售量及利润不断下降的趋势下,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不失为是一条好出路,国外的手机销售模式和中国不太一样,手机出口的风险率较小,Huawei、ZTE就是成功的典范。
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统筹规划,为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抬高手机生产核准制的门槛,或者降低发牌速度,手机企业的数量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等,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政策平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使本土品牌做大做强。
总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让“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005年的中国手机市场充满了变数,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应要调整战略积极应战,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