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外的热钱正溢出互联网去激活更广泛的本土商业,而国内资本却还在冬眠
文/本刊记者 程苓峰
这个冬天的热度甚至超过了2000年那个因为互联网泡沫而躁动不安的夏天。仅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第4季度,每个月就有不少于1亿美金的风险投资(VC)落入本土创业企业的口袋
。抛开滚石移动、A8、亿友、Mop.com这些声名显赫的大佬,很多之前不为业界所知的小辈比如精品学习网、Wealink、PengPeng.com、MySee也在一夜之间冒出头来,宣称获得千万美金级的投资。据悉,仅SoftBank赛富一家VC就在过去一年对15家公司投入高达2亿美金。来自硅谷的DCM将其全球投资额的20%-30%投入中国。
据第三方调研机构清科公司的统计,2005年共有233家本土企业获得总计10.57亿美元的创业投资。海内外创投机构在这一年为中国市场的新募基金达40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投史纪录。这个数字导出了一个让人心跳的结论:中国成为继美国、以色列之后的第三大创业国和风险投资国。“今后5年到10年里,中国是对风险投资家最有吸引力的地方。”SoftBank赛富合伙人阎焱说。
业界笑传:从硅谷飞北京上海的商务舱里坐的都是VC,“上亿美钞在中国上空盘旋,伺机着陆。”IDG合伙人李建光甚至在一个论坛上调侃,2006年的春天是“傻钱”集中登陆的时候。他预警说,大量热钱的涌入,可能对中国创投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那么,真正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2.0时代
“这一轮热钱不仅数量更多了,内涵也发生变化,就像WEB2.0一样,现在是VC 2.0。”清科公司CEO倪正东说。
1997年开始,中国出现了Sohu.com、亚信等最初的风投案例。而后7、8年间,VC、商业计划书、IPO这些曾经十分陌生的洋名词逐渐为本土创业者所熟悉。经过2000年的高潮和紧接着的漫长谷底,携程在2003年成功上市标志着风投业的复苏。后来的盛大、Baidu.com、分众、尚德上市,VC都大赚特赚。尤其是成功投资盛大的SoftBank亚洲,其投资回报率高达90%以上,成为2004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这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潜力。
“2004、2005两年,第一波的风投基金基本投完。2004年是VC回收投资最多的一年,到手的现金是8亿美元。2005年则是VC募钱最多的一年,40亿。”倪正东解释说:“2005年成为分界线,第二轮基金开始出动,新的比赛开始了。”
新的比赛吸引了新的种子选手。2005年,全世界排名前十的VC都瞄准了中国,它们或者到中国设立办事处,或者投钱给中国概念的基金。这其中包括硅谷最成功的2家VC——红杉和KPCB。它们投资的企业包括,Yahoo!、Google、思科、甲骨文、PayPal、亚马逊、康柏、美国在线以及Sun,实力惊人。在Nasdaq上市公司中,红杉一家投资的企业就占10%的市值。
新时代的另一个标志是业界的洗牌和重组。这一年业内跳槽无数。来自DFJ、联想投资、华登的人组建了红杉中国,一伙Intel创投出来的人自立门户,霸菱投资原当家人徐新做起“今日资本Capital Today”,原SoftBank亚洲的董事总经理黄晶生加盟Bain Capital。周鸿礻韦、沈南鹏、古永锵、林欣禾等这些第一代互联网创业家纷纷被海外VC延请至麾下。
频繁的洗牌和跳槽背后是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本地化”的迫切需求。“VC有句行话,就是不投资超过一小时车程以外的区域。”SoftBank赛富合伙人羊东说,“要建立一个本土商业圈子,在Hong Kong往上海打电话、或者每个月从硅谷来北京两次是办不到的。于是新VC进入中国,非常依赖在本土有相当经验和人脉的人。”
“新一轮的创业者更加成熟”,基本成为众多VC老将们的共识。2000年前后的创业者还多是“海龟”和刚刚毕业的学生,凭着一腔热血苦干。而现在,由于看到了示范效应,大量专业人才和管理者从政府部门和Motorola 、Huawei等大公司跳槽出来创业。尤其三大门户,七八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互联网人才。这些人更容易受到VC的青睐(见表一)。
“历史比较长的互联网公司,比如新浪、亚信,慢慢会变为成熟的企业,有了大企业病、都是老员工,这种氛围导致创新能力很差。”倪正东说:“与其在这个大环境里艰难创新,还不如从里面跳出来一帮人,创建一个新的公司。而这些人有经验、有人脉,很容易把资源组合起来。”在中国,创投正在进入了产业化运作的阶段。“再也不是几个学生想几个点子、小打小闹拿点钱、再租间房干几个月就能成就一门生意的时代了”,羊东说。它需要各种资源的不停切换和组合,在VC持续推动下的规范运作。
广阔天地
热钱扑面袭来,会不会引发又一轮泡沫、再现2001年的股市崩盘?
如果投资仍然局限在互联网业,那么巨量资本竞购有限项目,难免出现哄抬物价;但在今天,VC的目光现在已经扩大到更宽广的领域。据华登太平洋投资的董事总经理江善颂估计,近两年投向互联网和无线业务的基金大概占3成,余下7成都在其它领域,比如新媒体、半导体、甚至传统产业。他说,中国互联网的蓬勃,令投资界和实业界都看到了西方资本市场和本土创业资源相结合所产生的力量。所以从2004年开始,西方热钱开始滋养更广泛的产业群,创业中心也由传统的北京向上海、深圳、甚至杭州、无锡等更广泛的地域蔓延(见表二)。
清科公司的统计显示,2005年非泛IT类高科技行业平均投资额远超其它行业,达到个案平均1424万美元。而位于其次的服务业、IT服务业仅分别704万、700万美元。最热门的互联网个案投资均额仅为432万美元。
“互联网本身就是扩散性极强的媒体,有关互联网本身的新闻会很快就被公众知晓,所以在大众心目中造成VC只与互联网有关的印象。”江善颂指出。不过,分众、德信无线、中星微电子、珠海炬力、无锡尚德等一批非互联网概念的企业在2005年登陆Nasdaq,已经呈现出另一幅图景。而除了新媒体、半导体等领域外,江善颂认为在食品、能源、安全、生物科技等关乎人们生活品质的领域都有高速成长的空间。
叩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