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上市,有时候先要拿自己开刀!”
陶俊杰
“我们的上市过程很辛苦。”当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之后的中星微总裁邓中翰发“牢骚”的时候,或多或少总会被媒体理解成“没事偷着乐”。
“我认为邓中翰的话很中肯,去纳斯达克的上市之路大抵如此。”刚刚从珠海炬力总经理位置上改任“副董事长”的赵广民说。或许他也正在“偷着乐”:珠海炬力已经步中星微后尘,于11月30日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
“为了上市,有时候先要拿自己开刀!” 赵广民说。为了使珠海炬力更加符合投资者的口味,珠海炬力在上市前就有相当一批董事会成员和高管刚刚到位。但是这些都是在芯片行业拥有很深的背景并且为海外投资者所熟悉的人,其中包括早前刚从中芯国际离职的邱慈云。“他是我们请来的独立董事。”赵广民说。
其实,这种事情至少在很多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前都曾经发生过。 “为了比较容易获得美国投资人的认可,在我们的管理团队里,聘请的独立董事包括Oracle的前任董事会主席,还请了Joan Granfos来做顾问,他是美国证监会的前任主席。” 中星微的三位共同创始人之一、副总裁张辉如是说。
做好了这些“硬”工作后,赴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大抵还要表演一下“嘴皮子”上的功夫,也就是所谓的路演,“在世界各地投资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投资人当面沟通,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企业。”
“我们一共进行了98场投资者见面会,从新加坡到中国Hong Kong,从伦敦到纽约,从波士顿到费城、休斯顿、旧金山。”邓中翰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中星微的这些见面会是在3个星期时间之内完成的。同样,珠海炬力IPO小组的人也“经常一天要进行5场路演。”
中星微和珠海炬力的IPO被媒体形容为“流血”上市,尽管坊间普遍认为它们的发行价定价偏低,未能准确反映出它们所处的行业地位。“这要归功于美国投资人的偏见。美国人习惯理解由‘copy to china’模式成长起来的中国公司,但是对于从他们那里转移出来的半导体产业总不是那么有信心。”
作为立足于中国市场,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中星微和珠海炬力起初并不受美国投资人的认可。为了让他们了解自己,珠海炬力不得不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耐心地解释自己到底如何操作业务。在一部分美国投资人看来,来自中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公司”宛如天上的星星。“他们对此将信将疑。”赵广民说。赵的说法与邓中翰的“牢骚”不约而同。邓中翰在总结上市过程的时候,“为了消除美国投资人的置疑,我们需要额外付出很大的成本。”
和第二波登陆纳斯达克的很多中国概念股一样,上市前“中星微已经连续九个季度实现赢利,我们帐面上有很多富余资金。”邓中翰习惯对此津津乐道。同样珠海炬力也并不缺少赢利。2005年前9个月,它的净利润达到了5370万美元,而其2004年的同期只有985万美元。成长之快若此。
“自己有钱却还要费那么大劲去融资。”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悖论。事实上,这大概要算是中国芯片设计企业遭遇的一个“集体烦恼”了。
“我们上市,更多地是为了把生意做大,做到全世界去的一个需要。如果没有上市,很多国际性大企业是不乐意跟你做生意的;但是一旦上市,他们觉得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是一种实力的象征。生意就好做了。” 赵广民说。这看起来像是在另一个层面迎合美国人的胃口。
面对这种游戏规则,中国企业有时候可能会要经历痛苦的选择过程。由于当时中星微甫一上市,其发行价就下跌了将近20%。珠海炬力原本的反应是此时上市时机不当,市场反应不好,因此就有人提议推迟上市。但是,考虑到长远的业务规划,经过短时间的踌躇,珠海炬力还是选择于11月30日正式上市。
最终,珠海炬力发行价仅有8美金,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相关文章:
纳斯达克:中国企业下一站
搅动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股
风险投资如何成为优秀教练
纳斯达克代表美国人的口味吗
中星微IPO之后的资本推手
谁是下一个纳斯达克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