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儿子迷恋上了网吧,长期不上学现在更是在网吧过夜了。”深夜12点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浦东社区社工郑文勇接到一位母亲的求助SMS,希望帮助自己的孩子小丁摆脱网络困扰。和小丁接触后,郑文勇努力挖掘他的才能,帮助他自信地面对新生活。渐渐地,小丁上网时间少了,功课进步了,和母亲的关系也融洽了。
在上海,500名像郑文勇一样的社区工作者,正以“知心姐姐”、“知心哥哥”的身份走近深陷网络的青少年,帮助他们摆脱网瘾。
上海有关部门去年经过调查后发现,年龄在11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中,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4.2%。上海团市委整合各方资源,实行“一帮一结对”,引导青少年文明、科学上网,并鼓励各级团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让青少年走出网吧和家门,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在此过程中,社工们总结出了一些有特色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如“娄奇川网络脱瘾五步法”等,成功帮助社区青少年戒除了网瘾。娄奇川是徐汇田林社区的一名青少年社工,为了取得有网瘾青少年的信任,娄奇川先了解网络,热门的网游都会几招。“只有取得他们的认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找出他们沉迷网络的真实原因。”娄奇川说。通过“相似接纳法”、“危害认识法”、“递减控制法”、“地位替代法”、“改变环境法”等办法,不少青少年减轻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网瘾颇大的小张其实很珍惜和母亲的感情,娄奇川让他的母亲画出“母子情感曲线图”后发现,母子情感的低谷正出现在小张迷恋网游的高峰。原来只是莫名嫌母亲“烦”的小张,终于认识到是自己的“网瘾”影响了母子亲情。他开始每天减少一小时上网,用来帮助母亲做家务,最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王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