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精耕细做”多年的高盛(Goldman Sachs)终于要品味收获的喜悦了。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终于要完全打开了。
中国对于高盛来说很重要,于是,今年高盛全球董事会选择在北京举行,这是高盛第一次选择在亚洲国家召开董事会。
会上,高盛集团也做出了新的人事任命,加里·科恩及乔恩·温克里接替担任美国财长的亨利·保尔森成为下一任集团总裁和联席首席运营官。
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个信号。
在中国全面推进业务
高盛的思路异常明确:以投资银行业务为首,全面推进所有业务在中国的展开。
Bondware数据显示,2006年初-8月初,高盛在中国企业Hong Kong融资承销排行榜中居首位,所占市场比例为18.7%。
高盛在中国大大领先于它的竞争对手了。1994年,高盛投资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外资机构投资中国金融企业股份。高盛还是中银Hong Kong、交行、中行重组上市的财务顾问。在建行引入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时,高盛是淡马锡的财务顾问。
对于国际投行而言,要在A股一级市场上分一杯羹,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收购一家中国本土券商,以获得其在中国的投行和经纪业务方面的牌照。
高盛又先行了一步。
几经周折,以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终于成立,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的股份。而通过一系列财务安排,高盛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从此高盛拿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承销A股股票和从事B股交易的门票。
5年来,高盛出资600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网通2.4%的股份;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中芯国际4.0%的股份;出资2000万美元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的大规模重组;牵手英联等财团共出资8000万美元购进无锡尚德55.77%的股份;出资20.1亿元人民币吃进了河南双汇集团的全部股份等等。最近,继福耀玻璃之后,美的电器成为高盛又一个投资对象。
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高盛取得目标企业的控股权,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对收购对象进行资本重组与改造,并最终成功将其推向资本市场,以进一步分享股价收益。
收益丰厚
投资银行业务是高盛的看家本领,也是其在中国市场上遥遥领先的根基。2006年,高盛担任中国银行IPO承销商,和瑞银集团从中获得约2.45亿美元(约人民币20亿元)的佣金收入。凭借中行业务,高盛已稳坐本年度亚洲地区(不包括日本)最大股票承销商的位置。
其在工行的投资更是堪称经典。2006年年初,高盛、德国安联和美国运通合计出资38亿美元收购了工行8.89%的股权,成为其战略投资者,这是中国金融领域迄今最大的一笔外国投资。其中,高盛出资25.8亿美元收购了工商银行5.75%的股份,这也是高盛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而在工行的IPO价格区间公布之后,高盛在工行的投资已经增值了一倍。
高盛的眼光可谓独到。早在2004年初,工行就开始与全球大型金融机构接洽,邀请战略投资者入股,但几乎没有国际金融机构给出明确的回应。
但在2005年1月份,高盛就向工行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投资计划书,2005年8月就和工行签署了作为战略股东的备忘录。而当时,工行甚至还不是一家股份公司。
同其他海外基金直接进行地产项目开发不同,高盛在中国的地产投资更具有美国特点。在美国,金融机构一般不直接涉足地产开发,而是通过投资或操控地产机构,以资产来操控地产开发。高盛在中国的地产模式就继承了这一传统。
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和长城资产签署的近百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协议中,约50%属于地产不良资产,仅凭这一资源,高盛就可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出举足轻重的声音。
高盛还以“隐形渠道”浸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白厅基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房地产投资者,也是高盛国际下属的一个子公司。该基金2005年以1.076亿美元的价格“吃下”上海市的百腾大厦,成为上海成交价格最高的地产买卖。
彼时的收购价,每平方米不足3000美元,现在,其已经涨至4000美元左右。收购之前,人民币尚未升值。1年之间,高盛收购的收益已经近40%。
投资领域的故事更是充满着财富的味道。今年年中,高盛以中国雨润第一股东和承销商的双重身份,将其推向国外资本市场,如今,雨润股价已经上涨了六成,高盛手中的股份也随之水涨船高。而高盛在无锡尚德的投资故事更是几乎被看作是神话,投资2000万元,半年后变成2亿元,而且还在增长。
“高盛的中国战略以一个非常明确的前提作为基础: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国将继续经历快速的发展和持续的繁荣。”高盛集团董事长劳埃德·布兰克凡 (Lloyd C. Blankfein)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