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从今天开始,北京小灵通用户可在各档套餐之间进行携号转换,这意味着本市超过200万的小灵通用户成为了携号转套餐政策的首批“尝鲜”者。笔者认为,小灵通此次实现其用户的携号转套餐,是一项落后技术的成功市场应用对中国移动通信业两大运营商无情的嘲笑与蔑视,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上,小灵通都再次“气坏”了移动和联通。
一方面,在技术上,小灵通实现携号转套餐,对此前移动、联通以“技术上存在问题”为由推延携号转套餐服务的有利打击。面对政府的相关政策,此前两大移动运营商曾表示,移动的神州行以及联通的如意通用户暂时不能在网内转换其他品牌的套餐,而其他用户也无法选择这两个品牌的套餐,并称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携号转套餐技术上的问题,早已经国际上早已经解决。2006年10月,日本电信电信市场实施携号转网政策,事实上日本已经是最后一个实施携号转网(MNP)的发达国家了。在世界各大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携号转网的情况下,中国电信运营商还以技术上存在问题为借口,推延技术实施难度上远不及携号转网的携号转套餐业务,目的何在?
另一方面,在市场方面,小灵通实现携号转套餐也以其独到的营销视角和洞察力感觉到,中国相关电信监管部门敦促运营商“携号转套餐”政策的背后还存在巨大的营销商机。长久以来,业内普遍认为小灵通是技术落后的技术,但就是这个落后的技术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巨浪,目前其用户规模突破1亿,在促进中国移动资费的降低,平衡中国电信市场平衡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此次抛开国内两大移动运营商,率先实现携号转套餐业务的具体营销案例来看,小灵通再次实现了巨大的营销突破。对于经历多年“号码锁定”的国内移动用户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不变号码能够实现适合自己资费套餐的选择,在其用户感知上将实现巨大的冲击。用心来打动客户也正是市场营销思想的精髓所在。
总之,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携号转套餐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存进中国移动通信资费的下降与服务质量的提高,给运营商的竞争博弈规则带来重大改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对于诺大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来说,小灵通还不足以对其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但是小灵通的这种发展思路值得中国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