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和网通新签署的合作协议被媒体曝光后,顿时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赞成者认为电信网通此举有助于降低彼此的经营成本,规范市场秩序,共同应对移动运营商的竞争;反对者则质疑这种“划江而治”的做法有悖于当年电信南北拆分的初衷,甚至有新垄断的嫌疑,是历史的倒退。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公开的协议内容来看,电信和网通的这次合作意义深远。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这是一份互不进入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电信在北方,中国网通在南方将减少投资并停止业务开展。”也就是说,双方自此以后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经营自家的地盘,既不用像过去那样辛辛苦苦地挖对方的墙角,也不用担心自家的后院突然失火。
两个别人眼中的生死对头为何会从过去的激烈对抗走向今天的衷心合作呢?众所周知,自从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重组固网运营商后,电信和网通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都在为进入对方的领地而斗得死去活来。然而,不知不觉间,移动通讯已经吞食了大量原本属于固话的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数量突破了4.6亿,而且增速更加迅猛。相反,固定电话的用户增长数量却十分缓慢,包括小灵通在内,市场萎缩的趋势十分明显。悄然而至的生存危机,让电信网通不得不“化干戈为玉帛”,携起手来面对共同的敌人。更何况,电信和网通在经过拆分之后,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巨无霸。如果还是照初分家时的心态兄弟阋墙,那么最终只能两败俱伤。
中国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育民指出,现在固网运营商的生存环境都非常艰难,在移动通讯替代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整个固网的收入都在萎缩,真正的竞争不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之间,而是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之间。换句话说,电信和网通这两家固网运营商要想走出当前的经营困境,从对方口中夺食是最低级、效率最低的方法,而把战火烧向移动运营商才是可取之道。
更为重要的是,电信和网通两者的合作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成本。当初“分家”的时候,电信和网通分别占有了南方二十一省市和北方十省市的电信基础资源。电信要想进入南方,或者是网通要想进入北方,都得投入巨资进行基础建设。合作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他们签订的协议,双方在非主导区域内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求时,应优先租用主导方本地网网络元素和设施,各自在本主导区域内以提供给大客户的最低价格向对方出租基础电信设施资源。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此一来,电信和网通节约的投资超过百亿。
从长远来看,电信和网通的这次合作,也为国内合理建设3G网络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以想象,按照以前的观点,倘若电信、网通、移动、联通这几家运营商各自拿到一张3G牌照,那么至少得建设五张3G网络。按照专家的预计,3G网络的前期建设就需要耗资6000亿元,国内电信运营商各自则要承担至少6000亿元的建设成本。显然,这种重复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3G建设的成本。而如果国内的几家运营商能够通过协商,合作建设两张或者三张3G网络的话,则可以节省相当大一部分投资。此外,随着国内电信市场的逐渐放开,将来会有更多的外资进入国内电信市场。与国外的电信运营商相比,国内的运营商实力相对较弱,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要想应对国外运营商的竞争,国内的运营商在网络建设、业务开展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也是必然之路。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电信和网通此次的合作有着重新合并的征兆,因为电信和网通的业务存在极大的重复性,而在3G时代固网运营商也可以获得移动牌照,所以两家公司重新走到一起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过在笔者看来,电信和网通重新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这既违背了当初拆分时打破垄断的初衷,也不符合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合作就能解决的问题,完全不必要用合并来解决。更何况,当未来电信和网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站住脚之后,即便它们由于某种原因(如共同网络)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但为了各自的利益,照样会“大打出手”。
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