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的Skype公司中奖页面(图片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靳慧报道:12月14日,东方网网友提供新闻线索称:“近日,有人冒用语音沟通工具Skype的名义,以‘幸运用户抽奖’为名行骗。”
接到报料后,东方网记者随即展开调查。
领奖信息来自陌生帐号输入帐户名登录skype以后,记者便收到一条来自昵称为“skype活动告示”者的信息。其内容是:“尊敬的skype的用户:恭喜您!您成为skype成立两周年的幸运用户,您将获得由本公司送出的精美礼品一份,以及万元奖金一份。请登陆skype.hag.cn领取您的奖金奖品,本次活动咨询热线电话:089-8682-23555,请收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退出skype避免重复抽取!”
第二次登陆后,记者又收到一条类似内容的告示,这次信息发布者的昵称成了“Skype信息提示小组”:“尊敬的skype用户您好:本月期间本公司现特举办随机抽选活动"惊喜就是因您而有,双重礼包",您已被系统抽取为8号幸运奖。请登陆: skypea.v8.8210.cn/领取奖品!请联系客服热线:08-986-9929838。注:请幸运用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及密码,避免他人盗取冒领,如有丢失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记者迅速查询了这两个昵称的注册信息,发现“skype活动告示”注册名为“skype-221111”;而所谓的“Skype信息提示小组”注册名则是“hgfhfgh144”。
“领奖网站”登陆后立即跳转记者对skype.hag.cn和skypea.v8.8210.cn这两个网站进行了进一步的跟踪调查。
登陆skype.hag.cn后,在弹出一个“KuGoo系统提示”的窗口后,网页直接跳转到了一个链接地址为skugoo.com/的网站。这个网站的页面和skype的官方网站虽然也有几分相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页面上既没有ICP认证信息,也没有网站所在地等相关信息。
记者再登陆skypea.v8.8210.cn,情况也大致相同。不过这个网站的网址和skype相比,多了一个字母“a”,而网页中的不少链接则直接盗用了skype和Tom的相关网页。
根据页面提示点击领奖步骤,会出现一个电子表格,要求领奖者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然后就是给出一个银行帐号,要求领奖者向该帐号汇出“手续费”。
“客服热线”声称:要领奖,先汇款根据skype.hag.cn和skypea.v8.8210.cn/两个网站提供的"客服电话",东方网记者拨打了这两个咨询热线。
记者拨打第一个“089-8682-23555”后,电话里说:“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无法接通。”第二个号码“08-986-9929838”倒是一拨就通,一个自称“工号为050”的王先生接听了电话。
王先生首先感谢记者支持Skype公司举办的随机抽选活动,并恭喜记者中了“8号幸运奖”。当记者咨询如何兑奖时,王先生解释道:“只要登陆公告上的网址,然后输入Skype帐号、刮奖码,然后在网页上填写详细资料以后就可以了。”
“要不要汇款过来?”他回答:“汇款是要的,中奖者要付1100元礼品领取手续费后才能办理。”“你们会不是骗人的?”“这点您可以放心,您在银行汇款时,银行会给你一张汇款凭证单,上面有我们公司的帐号。如果出了问题,你可以凭这个单据起诉我们。”
记者再追问是否能到办公地点当场领奖,王先生表示“人手有限,不办理现场领奖业务”。
Tom公司:所有活动不收任何费用随即记者访问了skype.tom.com/网页,在页面显著位置有一条“防骗公告”。公告称:“最近个别不法分子模仿Skype官方网站制作假中奖网页,冒充TOM-Skype官方工作人员,利用Skype软件通知在线用户获得官方举办某某活动奖品,并让用户将所谓‘邮寄费’、‘个人所得税’等费用寄到指定帐户,从中骗取钱财。”
随后,记者又拨通Tom公司的客服热线了解情况。该公司客服热线小姐表示:“您刚才说的这两个号码不是Skype公司的电话,他们是一些不法分子,模仿Skype官方网站制作假中奖网页,请您不要受骗。我们的中奖信息只会在我们的官方网站上发布。”她强调,Skype公司的活动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这位小姐还表示,“目前,我们公司也在搜集证据,第一时间送交给公安机关处理。感谢您的举报。”
她建议,Skype用户可以在“工具-选项-隐私”修改设置,这样就可以避免收到类似消息。
记者观点:加强防范意识,谨防各类诈骗据东方网记者了解,像Skype网站这种被冒用、“克隆”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许多形形色色的诈骗案件。尤其是近几年来犯罪分子不断变化诈骗方式,犯罪手段花样翻新,先后出现了以异地消费、公关招聘、汽车退税、房屋退税、电话费退税及各种各样以“中奖”为名义的SMS或者电话,这起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的诈骗案例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其实质没有根本变化。
由于这类诈骗形式具有成本低、收益高、涉及区域广、警方打击难度大等特点,日益成为犯罪分子的首选。不法分子往往事先开设多个银行账户,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虚假信息。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骗子就分别扮作银行、公安、税务、公司等工作人员,以转账、代缴税金、邮费、保险费等名义,诱使受害人按其指定账户汇款,骗取钱财,且每次诈骗成功后即另换号码,很难追踪。
警方也曾多次提醒市民,防止这类诈骗的最有效办法是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用卡意识,注意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防止在上网、购房、购车时所填报的个人资料成为犯罪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的捷径。信用卡持有人一定不要对外泄露银行卡信息,更不要轻易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事实上,很多案例中不法分子诈骗的手段并不高明,只要细心鉴别往往破绽百出,犯罪分子频频得手主要是市民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其行骗成功主要利用有些人财迷心窍的投机心理。归根结底,提高防范意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受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