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普无预警地撤换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到Sony高层大换血、聘请外籍人士Howard Stringer担任新会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凸显出21世纪大企业正面临市场重大变迁、内部面临重整的严苛挑战,而CEO,更是担负公司成败的重要关键。
老企业就像是一个老作家或老明星,曾经红极一时,但也有可能成为落日黄花的一天,到最后,大企业就像一个大明星一样,不是被别人杀死,而是死在自己手里。
在国际化与电子业微利化的冲击下,大企业亟需由内而外、彻头彻尾的汰旧换新,迎接新时代的竞争挑战,而领军者的任何决定都将撼动公司的未来,关系着公司是否能在下世代迎头赶上、抑或大幅落后。
CEO人才荒具国际化与前瞻性经营者难寻
许多人将菲奥莉娜下台归因于其对惠普与康柏(Compaq)合并策略失误,不少人更批评菲奥莉娜进入惠普后,除了大幅改革惠普,连惠普风范(HP Way)都被改革的几乎荡然无存;但也有人肯定菲奥莉娜的作为,认为惠普就是要在菲奥莉娜这种敢冲、敢拼的人进行改革下,才能闯出新契机,只是老狗变不出新把戏,已经65岁高龄的惠普很难摆脱过去既有包袱,像年轻的戴尔(Dell)一样闯出一番新作为。
经营者本来就该对公司业绩的成败负起责任,但也许部分人士对菲奥莉娜的期望真的过高了,因为在菲奥莉娜离开惠普后,硅谷坊间媒体出现更大的问号是,如果菲奥莉娜救不了惠普,还有谁能做得更好?
「究竟还有谁能救得了惠普?」,是外界谣传的由惠普内部副总裁直升?还是向外寻求曾任升阳(Sun)、甲骨文(Oracle)的高阶主管接任?硅谷正面临新一波的「CEO人才荒」,惠普把菲奥莉娜罢免后,面临更头痛的问题是,谁会是那个有能力能挽救惠普的人?
事实上,不论在网际网络(Internet)泡沫破灭之前或之后,硅谷的CEO人才荒就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好的CEO为硅谷最短缺的职缺,尤其是有能力面对21世纪企业挑战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胜任。
如果我们看看国际上几位知名的超级高科技CEO人物,如苹果计算机(Apple)CEO Steve Jobs、戴尔CEO Michael Dell、Intel(Intel)CEO贝瑞特(Craig Barrett)、Microsoft(Microsoft)董事长比尔盖兹(Bill Gates)等,每个CEO都是企业重要的灵魂人物,企业之兴衰与执行长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力挽狂澜往往是企业领导者必需披挂上阵的最佳实录,越是在企业的危险时刻,越能看到企业领导人的睿智。
国际化洪流新市场游戏规则
在电影「野蛮游戏」中,每个参与者都身不由己无法退出比赛,而且每个关卡发生的机会与灾难都是不可预知的,以此来形容目前的高科技产业竞赛,可说是一点也不为过。
为什么全球第二大消费性电子产品供货商SONY率先起用非日藉的CEO,联想在购并IBM PC部门后,不是指派华人担任最高指挥官,而是由IBM PC部门的最高主管Steven Ward出任。在国际化潮流下,国际市场竞争版图的变迁快速,唯有大胆启用具备实际市场操作经验的战将,才能赢得诡谲多变的战局,像是宏棋升任兰奇(Gianfranco Lanci)成为首任非华人总经理,即为一例。
同理,华人企业也应该要引以为戒,在台湾、大陆、甚至更为保守的日籍企业开始重用外籍主管之际,对于技术实力一直高于行销能力的华人来说,何时能在外资企业挑大梁?成功经营跨国际与跨世代的企业?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新世纪变革PC业者首当其冲
短短几个月内,惠普、SONY高层重整、联想并购IBM PC部门,近来多起大规模的企业重整事件,似乎都与PC业者脱离不了关系。
惠普购并康柏,市占率非旦没有更上层楼,反而成效不彰,营收成长率不及戴尔的一半;而联想在购并了IBM PC部门,是否真能扩大市场版图?将联想带入国际市场,抑或是只捡了个利润低的PC烂摊子,非常值得业界注意,这些都将在PC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在PC与消费性电子(CE)交汇的洪流、数字家庭娱乐引爆新一波消费性电子与PC相关产品的革命,即使是像SONY这种拥有PC、消费性电子、娱乐等多重龙头身分的巨子,都不得不谨慎布局下世代蓝图,而力求突破的PC业者,更应该思考如何跳脱PC思维,在CE或新兴数字家庭娱乐产业里力求一搏。
谁能救得了大企业?
全球知名企业如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可口可乐(Coca-Cola)等之所以维持不坠,在于企业体勇于迎向市场挑战并随时改变战略,在变化快速的电子产业,尤其是在全球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大企业更应随时调整自身步伐,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标。
这波率先由PC业者领军的大幅重整计画,更让所有的IT业者可以深刻感受到,竞争环境正迫使新一波企业重整潮流出现,大企业尤其必需建立危机意识,不断的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变革,谁落后了一步,谁就有可能被无情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