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台北报道(钟翠玲)维基百科集合众人之力上网创作、编辑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巅覆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代表的学院精英式的知识诠释方式,某种程度上实践互联网作为草根媒体的理想。
到2006年,维基百科已有超过210种语言版本,词条数超过350万则,英文版的词条数则突破一百万则,规模超越任何权威百科全书,而几则词条闹乌龙的新闻也让维基百科vs.传统百科全书的主题更增争议性。
创始人Jimmy Wales日前首次来台访问四天,并发布演说,阐扬维基百科“知识自由取用、修改、传布”的理念。而在接受CNET记者专访期间,Jimmy Wales谈及维基百科大受欢迎的原因,对被拿来和大英百科相比较的看法,维基百科未来将如何确保内容的可信度,以及维基百科的下一步。
问:维基百科采用GNU 自由文件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作为授权方式,这与开放源代码的观念相近。但软件与文字可以等而视之吗?两者有何异同?
答:自由软件使用GPL,我们采用的是针对文字而设计的授权方式GFDL。GPL是关于源代码,以及源代码编辑等等事务,而GFDL的中心精神也是一样,它是关于copyleft的授权,允许人可对文字作品加以自由修改、创新,并传布。
软件和文字两者当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点,例如,它们都是一种创作、具有实用性用途,是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一个好的程序开发人员开放出来的软件,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问:昨天的演讲中你提到,Wikipedia所用到的技术,像是Web server等等都不是新技术,至少六年前就出现了。同时你指出,Wikipedia是一种社会革命(social revolution),而不是技术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你认为为什么这场社会革命是在现在,而不是以前就发生?
答:有许多原因。首先,是因为我有这个构想(笑)。其实Wikipedia网站早在1995年,也就是互联网的年代就出现了。只是好长一段时间我们许多使用者刻意不让很多人知道,因为他们假设如果太多人知识可能会遭到破坏等事情发生。而Wikipedia也花了一点时间让大众认知、促进网络上的协同作业。而另一方面,很习惯在网络上编辑的使用者也必须累积到一定临界值(critical mass)。
问:这就是Web 2.0的意思吗?
答:嗯,我也不知道,因为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这是Tim O’Relly几年前提及的。不过Web 2.0简单的理解是一个参与性的网站,使用者主动参与,并形成许多人的社区。
问:我知道你自己有一家公司Wikia,也是关于信息和知识的集结。你对百科全书的概念似乎很着迷?
答:我是知识共享信念的坚强拥护者。在创建Wikipedia的过程中,我渐渐对知识有这么有趣的产制方式愈来愈感到兴奋,原来社区可以做那么多事,不只是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模范,一个例子,让人知道事情可以有这种做法,许多人都沿用了这个作法。从这方面来看,也正是Web 2.0的精神。这让人很兴奋,如果你看看早期的免费网页空间服务,像是geocities等等,使用者很容易就觉得无聊了。但在社区之中,如果有人使东西变无聊,就有另一些人进来让它变有趣。
这种情形很像打电动游戏。早期你打毁灭战士(DOOM)、雷神之槌(QUAKE),都是在射杀剧中的怪兽,但现在的电玩像是“魔兽世界”(Warcraft)中,你不只是在打电动,更是参与一种社区的活动。
问:所以是互动性(interactivity)让事情变得有趣?
答:除了互动性,还有社区。
问:我们可以说,大英百科与Wikipedia代表两种对立,即菁英主义式vs.民主的知识产制方式吗?
答:简单的层面来说是的。我们也不是反菁英,我们是反对过于重视社经地位(anti-credentialism),我们相信不一定要博士才有资格编辑文章。
但另一方面,我们和大英百科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处。例如你谈到什么是知识的产制。我们也重视品质,一个引用良好、正确来源写成词条的作者,会受到社区尊重;反之一个写作随便的人会被看不起。我们的核心社区对知识的定义其实也相当保守:一个组织严谨、条理清晰、容易理解、立场中立的,我们才会认为是好的文章。
问:所以应该说,和传统百科全书的不同在于知识的取用(access)?
答:是的,这方面是一个相当基进(radical)的作法。我们的作法是把知识公开出来,让人取用、修改、编辑,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我想大英百科应该不会希望被人复制后拿去卖钱。
问:那这两种百科全书编辑方式可以共存吗?
答:我想是可以的。在德国,Wikipedia比在英语系国家更受欢迎,不过当地的Brockhaus(相当于德语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今年销量也上升了30%。我想原因是Wikipedia让百科全书变有趣了,而它也让使用者重新想起百科全书的用处,当你在Google搜索后想要更有质感的信息,你就会去找百科全书。
当然说不定也可能设计出一种授权方式,让百科全书使用我们的词条,由我们来完成他们某一部份。事情还很难说,但我想不可能只会有其中一个、没有另一个的。
我是个狂人
Jimmy Wales提及Wikipedia的成功是一项社会革命,是一种以社区与协同编辑为基础的知识产制方式。在被问及会不会将Wikipedia商业化,甚至交付收购时,Jimmy Wales称自己是个傻瓜,疯子,以强调不改变Wikipedia非盈利本质的决心。另外他也探讨Wikipedia的内容可信度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的方法。
问:这也牵涉到内容的可信度(reliability)。你觉得Wikipedia的词条已经可信到让学生做报告时加以引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