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中芯国际成都厂计划有变后,樊凯(化名)和同事们着手已久的成都办事处筹备工作戛然而止。
11月10日,樊凯从中芯国际得知,由于资金窘迫,后者在成都的8寸制造厂投资规模被迫缩减。在此之前,作为中芯国际长期主要的美国设备供应商,樊凯所在公司为配合对方成都厂采购计划原定到成都设立办事处。而现在采购计划缩水,成都办事处也无专门设立的必要了。
同期,樊凯还从其他渠道打听到,同样因为资金问题,中芯国际在上海的12寸厂也被迫延期——原定今年年底开始装机的计划,改为明年6月引进设备,明年下半年实现量产的原定目标只能继续后延。
然而,有熟悉中芯国际运营状况的人士认为,成都、上海项目受阻的表面原因是缺钱,而实质问题出在他们的发展模式上急功近利,过度依靠大规模投资来扩充规模,追求产能提升,忽视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中芯国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实力,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樊凯直言。
外购订单一减再减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樊凯向《IT时代周刊》透露,中芯国际已经取消向他们公司引进新设备的计划,准备将上海1厂内用了超过5年的设备搬到成都厂,再向外引进一批他们公司的二手设备。从引进的设备总量减少来看,成都厂规模正在缩减。与此同时,中芯上海12寸厂购买设备的计划也开始调整。
而此前的6月,中芯国际获得6亿美元银团贷款。据张汝京透露,这笔贷款除用于偿还上海8寸厂3.93亿美元负债,剩余部分加上另外的营运资金投向建设中的上海12寸厂。但现在看来,情况进展并非想象中的那样。
“原本中芯国际给我们公司的订单就削减了一半,目前又再度削减。作出这样的调整,与他们目前的资金缺乏状况有直接关系。”樊凯说。
本刊记者向中芯国际相关负责人求证此事,中芯国际执行顾问郑敏政向《IT时代周刊》表示,在成都的8寸厂计划沿用上海的8寸厂和天津厂一批旧设备,再向外购买一批二手设备,目前中芯正在加快建厂的速度,但是,这位负责人并没有否认成都厂的规模缩减。而且据郑提供的信息,成都厂如果采用购买二手设备和新设备结合的方式,将只需要2.5亿美元,如果全部使用新设备,投资将高达10亿美元。
郑敏政还向本刊记者透露,原计划旧设备明年1月5号进厂,将提前到今年12月4号。
一切迹象显示,中芯国际在业绩的压力下,降低成本还不止于此。这家在2000年开始组建的企业,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开始起步,其成本控制之道从来就为业界称道。从Fab(制造车间)里出了名的不对参观者免费发放鞋套(每双收5角钱),到7元钱整齐划一的工作盒饭。任何细节的“节约”都没有被放过。
如今传来成都厂和上海厂面临资金压力而削减采购计划的消息,为中芯国际的“节约事迹”再添一笔。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芯片制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所以他们的大量资金都用于向合作伙伴购买设备。在唯一应该出手大方的地方也节约,中芯国际目前的资金压力可见一斑。本刊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2006年,中芯国际还向北京工厂增投4亿美元用于购买新设备,扩充产能。
从2000年起步,到2005年一跃成为全球芯片代工前三名。中芯的崛起成为业界神话,这让张汝京笃信依靠合理布局、扩大产能,向高端发展是中芯国际持续盈利的关键。以政府融资租赁形式兴建的成都8寸厂、武汉12寸厂,和早在发展蓝图中的上海12寸厂,都是中芯扩张进行式中的重要内容。
伴随中芯高速扩张,资金的捉襟见肘成为家常便饭,张汝京向投资者承诺的5年恢复盈利的期限将至,然而中芯的实际运营状况却令人担忧,如果长期无法给投资者以满意的答卷,中芯难以获取继续发展的资金贷款,前景将难以想象。
5年实现盈利,一直是中芯国际反复强调的观点。从2001年正式投产算来今年正好是第五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恢复盈利”这是张汝京从年初就反复重申的一句话。
2006年6月底公布的第2季度财报,尽管仅仅呈现小额盈利,也让中芯国际舒了一口气。似乎日子在好转,因为按照预期,到2006年年底前设备折旧陆续结束(郑敏政介绍,中芯国际的折旧费用为9亿美元,分5年结束),企业得以全面恢复盈利,那么中芯国际真正实现盈利整整提前了近半年。
好景不长,中芯国际第3季度又重新恢复亏损状态。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四强业者之一,他们最后一家发布3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结束了2季度短暂的盈利再度出现亏损,毛利率从破10%大关降至8.9%,单季净损约3,510万美元,每单位美国存托凭证(ADR)净损0.1美元。
据郑敏政透露,中芯国际2004年亏损8000万美元后,在2005年转为盈利1亿美元。但今年中芯国际又将陷入亏损。据郑介绍,外界预计中芯国际的亏损至少将高达5、6千万美元。
根据中芯国际的财报分析,产能利用率下降,平均单价下滑,加之整体半导体受库存影响,是导致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中芯国际总裁兼执行长张汝京表示,第四季半导体库存仍将会持续,情况会随库存持续修正而好转。